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15 13:01:31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九篇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并学习准确、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2. 板书“贫困”。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再板书“人家”。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莫小米的《贫困人家》看看这户人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 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4. 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5.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6.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7. 如何理解穷日子不能过成苦日子。

8. 我的同事为什么说:这一家生活虽然贫困,精神却并不潦倒。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

9. 谈一谈感受。

10. 学写格言,升华认识。

11. 拓展延伸,陶冶情操。阅读〈〈最大的财富〉〉〈〈阅读中的相关文章〉〉

12. 小结:

教学板书:

贫困人家

环境:走进人家,以为走错门

贫困人家 语言:穷日子不能过程苦日子只要精打细算,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谜底:电器是别人淘汰的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 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 ……此处隐藏8610个字……飘过丁香雨。山间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从此,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像他们生长的土地一样贫瘠,丁香花开,丁香花落,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病魔把无情的双手伸向了她。终于,在那个落寞的秋季,风又吹起,秋风带走了落叶,也带走了她的笑脸。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天空中,却再也唤不回那熟悉的声音。

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荒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七、作业

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

例:

无题

南高新校区07级3班 汪垚岑

杯中的清酒,

醉了夕阳下最后一抹余晖。

那河畔的杨柳早已落尽芳华,

随风散开离别的愁绪。

揣在怀里的红豆,

是否遗落异乡的土壤,

在牵挂里结出相思。

悠远的清笛和着月光,

凉秋夜半,

吹起那首共婵娟的歌谣。

让沉寂的心湖荡开一团漪沦,

低声,轻问:

远方的你,还好吗?

意象可以使你的烦躁、你的忧伤凝固成永恒的美丽,去感染更多的人,甚至流传到将来。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行走在文学的殿堂中,徜洋在诗意的世界里,我们年轻的生命将更芬芳和美丽!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学会运用能发现词语内在联系。

2、练习积累。

3、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要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两个词中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

2、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左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动作),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动作)所需使用的工具,即“照相”要用“照相机”,“洒水”要用“洒水车”,“集邮”要用“集邮册”。右边一栏的每一组词语,前一个表示物品(东西),后一个表示场所。

3、在学生发现词语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拓展练习,如:

游泳

____

火车

____

洗衣

____

服装

____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是通过反义词的形式,认识九个生字,同时也有自主发现汉字的反义关系、积累反义词的作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学生读读认识的字,并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看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窄、恶、善、内”等字的读音。

(3)可分男女或同桌之间进行对比读。

(4)去掉两个中间的破折号,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规律后,再两字连词语,熟记反义词语“宽窄、贵贱、善恶、强弱、胜败、内外”,并适当运用。

(5)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九个生字。

2.“我会填”是搭配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对词语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1)回忆所学课文,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教室)

绚丽多彩的(广告)

繁华的(城市)

川流不息的(汽车)

茂密的(枝叶)

风光秀丽的(公园)

(2)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大家认为正确后,再填在括号里。

(3)用线连接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

市场

绚丽多彩的

日月潭

繁华的

森林

川流不息的

舞台

茂密的

灯光

风光秀丽的

行人

3.“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看插图,感受草原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的美景。

(3)学生自由朗读,再通过教师范读、个别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哪里呀?对济源,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城市,那你们对她了解吗?当我从一个小村庄走入城区,我感受到了我们家乡的各个角落都是那么地富有吸引力,是那么的古老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吧!

  二、口语交际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交换阅读和欣赏,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学做“小记者”采访。如,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值得夸一夸的地方?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三、展示台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示例:

国家—家庭—庭院—院长—长大—大人……

祖国

国民—民主—主人—人生—生活—活动……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己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

  四、宽带网

 1.演示部分民族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