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01 13:01:39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一定含义的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只有把自己融进集体中才有力量,有智慧,有胆略,才能创造一切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有一定含义的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把自己融进集体中才有力量有智慧才能创造一切的道理。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是新组建的一个班级体,在集体中你们就是主人,那么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小主人呢?(学生发言)如果靠一个人的力量,我们集体能够进步吗?

二、初读检查字词

1、指导读准字音,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字词读准字音。

三、自由读

思考:“我们”和“我”分别指什么?“有无数个献身于我们的我,就能创造出我们的一切”是什么意思?(学生读课文)讨论

四、重点指导朗读

我/虽是一朵花,却/扮不出烂漫的春色。

如果——我们是花,才有花的世界。

(读时间隔时间较长一些,以引起听者的想象,后半句应以自豪、赞叹的语气来读)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有一定含义的诗句,懂得只有把自己融进集体中才会有力量,有智慧,有胆略,才能创造一切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已经知道了自己在班级体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你集体中就不在完整,那么你生活在这个班级体中,你应该怎么样做呢?(学生畅所欲言)

二、精读课文分析理解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我们”和“我”分别指什么?(集体和个人)

2、轻声读全文小组之间讨论学习1——5小节

完成下面问题:本节介绍了什么内容?读完本节后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在课文中把“班级体”比做了什么?

3、汇报学习情况集体学习(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我们是一个新组成的集体,你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员,缺少你不可以,但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为班级体做出贡献才能使我们班级体的列车前进不停。

四、布置作业: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我们和我

虽——————却献身

集体创造一切

如果——————才奉献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 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

2、 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 逝——去,往

3、 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 溯迎——逆流迎着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鲸波——巨浪

4、 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 穹——高 僦赁——租用 容——许,使。

三、 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 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 研读赏析:

1、 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 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 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 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 ……此处隐藏8050个字……节)联系文章感受“笑”的含义。(“被绊住的男孩”笑他的稚气与可爱;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是如此的亲切。)

5、师小结:操场上看到跳长绳的一幕,使作者联想起了自己在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那是留给作者深刻印象的一段回忆,所以作者抓住重点写得写得尤为具体。

6、这相似的何止是眼前的一幕,正如作者前面所提到的,回读: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四)学习课文9——11小节。

1、并且这些情感在再一次回到拱门时达到了,踏着遍地落叶,看着迤逦的阳光拖成长长的身影,缓缓回首,千种情思涌上心头。板书:千种情思

2、引读

他赞美母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他感激母校——在您的怀抱,我度过了五年甜蜜的岁月。我第一次迈进校门时,只是一个充满稚气、好奇的顽童;当我迈出校门,向您挥手告别时,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

更留恋母校——啊!母校,我即将远行,让我看看您,再看看您,拱门下的母校!

3、你体会到了千种情思了吗?跟着音乐自己读读。请男女生各一名读。

4、千种情思凝聚到一点,赞美母校、感激母校、留恋母校,那都是因为——

“母校,我成长的摇篮,在母校的怀抱中。我度过了五年甜蜜的岁月”

师:摇篮、怀抱、让我们想到了——母亲,母校犹如母亲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暖,当年的喜也好、怒也好、还有哀与乐,如今都化为了一个词,那就是——出示卡片:甜蜜(贴在课题旁)。

5、因为难忘那甜蜜的岁月,所以一看到拱门——

因为拥有那甜蜜的日子,所以漫步在操场——

因为留恋那甜蜜的时光,所以再次来到拱形校门下——

6、(出示首尾小节)师:拱门是母校的化身,是作者最熟悉,最留恋的地方,作者初见拱门,触景生情;回到拱门,情感迸发,配乐朗读第1、11小节。

五、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这篇文章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将自己在校门和操场上看到的,回忆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母校,能否根据板书,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看到回忆到

(贴板书: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六、情感升华

师: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不久,我们也将告别母校,再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唤起了你们哪些美好记忆呢?课后也来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用我们的笔将自己对母校的情感抒发出来。写一篇《我的母校》。

板书设计:

母校(甜蜜)

(景)(情)

校门惊喜、激动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 渗(shen) 拭(Shi)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黄河象》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石的发现和挖掘。

(2)《琥珀》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琥珀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