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词,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继续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欣赏《拾穗》|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3、理解:“弥散、埋头苦干、搜寻、描绘、联想、欣赏、逼真、切身”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在深入阅读、与同学交流后,对嗦摘录的重点词句进行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欣赏,师介绍油画。
2、学生观察,自己介绍画面,师强调观察的顺序。
3、说说画面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4、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学习“穗”字,同时介绍作者。
二、初读识字
1、自读自己勾画的词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请同学提醒大家,哪个字的哪些笔画容易错,共同记忆。
学习多音字“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分组分段读课文,其他组认真听,看图,想想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的。
2、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的内容,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总结写作和观察图画都应该有顺序)
3、自读课文,提问,师引导学生怎么分类自己的问题,怎样处理分类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看图,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人物还是景物?)
3、透过人物作者要表达什么?请默读全文,用——勾出全文的中心句。
4、齐读,理解“逼真”,过渡,作者是怎样通过画面和描述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我们来学习1——5段
二、细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1、师:拾穗是在一个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会怎样?这里的监工是干什么的?说明了什么?
过渡:监工为下文的三个妇女的描述打下了伏笔,这三个妇女是怎么样拾穗的呢?让我们走进下文
2、自读2-4段,用-----勾出画面上看到的内容,用﹏勾出作者通过画面推想的?
3、学生回报自学情况。师板书学生的回报内容。
4、知道学生体会。
(1)、看第一位妇女,你觉得哪些词是重点?用⊿勾出来,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你还能想象到什么?(师总结:又看到的事物或人想到的相应的人或事物,这种想象叫联想。师板书:联想。)
5、总结2、3、4自然段的学习。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着这样的语言,你会想到哪首诗?《悯农》齐背。
6、引读:这就是19世纪——(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1)、为什么作者画得如此逼真?(联系上下文)
(2)、齐读米勒的资料。(结合资料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以我们学习课文就是需要一些背景资料来辅助我们学习。)
(3)、师:正因为米勒对农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7、师引读:这幅画有——(学生读句子),画面本身是——(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8、看板书总结。(优秀的绘画作品总是能引发作者的联想与思考,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受美的熏陶,在描述美术作品时-描写任何一个场景,首先要有顺序,比如这篇文,先介绍画面背景,再刻画人物,其次,要在记叙时加入推测和想象,实际是对作品的理解。)
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积累句式
由于——————因此————————
(1)、齐读句子,了解句子关系,以及句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关系
(2)、这个句子换个关联词,可以换成什么?
(3)、抽说,组织学生认真听,判断,评价。
(4)、写下来
(5)完善摘录笔记。
教学反思:
本文的重点是2-5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我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勾画句子,哪些是描写画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据画面的推测,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勾画,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在描写和欣赏绘画作品时要根据画面内容加上自己的推想,从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年级的学法指导有一条是:能指导学生自己勾出重点词句,然后品读重点词句,以及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勾画重点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勾画重点词句的方法。凡是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都是重点词句。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因而进一步让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说说自己能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并体会他在文章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渗透了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
语文教案 篇2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动物、植物”是二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语文园地八》中的内容。第八组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学生基础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些较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但一部分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了解的动、植物并不多,所以课前建议学生先搜集一些有趣的动、植物的资料,使他们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三、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制作《有趣的动物、植物》自编绘本,课堂中精心创设各种交际情境和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并让他们在交际中了解各种有趣的动、植物,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另外,介绍有多种方式,教师有层次地加以渗透、指导,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质量。由此,本设计由浅入深地安排了愉快交流——自编绘本展示法,征选最佳“播音员”——运用“自我介绍法”,竞选最佳“小演员”——试用“故事表演法”等三个环节来介绍。
四、课前准备:
< ……此处隐藏8354个字……>1齐读全文2读课文,你想向大家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练习用“一边……一边……”造句;完成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齐读全文
2列出课文提纲:
第一段:秋棋艺。
第二段:两个学生不同学习态度。
第三段:他们学棋结果。
3试背全文
4同桌对背
5指名背
二造句练习:一边……一边……
1指读书上句子
2填空:谁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
3口头造句
三抄写词语(习字册上)
语文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严谨认真、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产生对由衷地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李时珍的吃住行的苦,从而体会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
2.抓住记载寻访收获的典型事例,感悟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过程:
A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夜宿古寺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三件事?
生:夜宿古寺 师徒谈苦 记载收获
明确目标:学习夜宿古寺中我们明白了李时珍住的苦,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看看李时珍和他的徒弟还吃了哪些苦?
效果预期:相信每位同学都是最棒的,都能学有所获。
民主导学:
出示任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5-11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李时珍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标注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体会。
2.小组讨论学习所得
3.展示交流:(预设)
生:我找到的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一个啃字我体会到干粮很硬,放了很长时间,很不好吃,这说明师徒二人吃的也很苦。关于这点谁有不同看法。
生:我找到的描写李时珍神态的词是“笑”,说明他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
师:大家很会抓关键的字词,那么,在师徒的对话中,你又抓住了哪些字词呢?
生:“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一个“挺”字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
师:挺字是什么意思?支撑
想想,是怎样的苦需要李时珍 “挺”?
住的苦、吃的苦、奔波的苦、察访的苦等等。一个挺字,上面压着的是许多的苦,如果给这些苦再加一个时间,是多长?(一夜、好几个月、长年累月、27年)如此多的苦,如此长的时间,加负在一个近50岁的人身上,靠什么才能挺下来。(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恒心)
吃如此巨大的苦,李时珍是如何看待的呢?
齐读: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生:抓住“家里”和“破庙”,“吃苦”和“造福”两处对比,突出李时珍的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的品质。
生:对于万民得福,你怎么看?使亿万老百姓受到益处。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本草纲目》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有日、朝、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师:读完这段资料,你会发现,《本草纲目》自它问世至今乃至以后,全世界人都受到它的益处,可以说造福了全人类。这又是怎样的品质?
“辛苦一个人,造福全人类”的崇高品质。
师(小结本段):画面二,主要是李时珍与弟子的语言描写,如何品味人物语言,同学们通过勾画,准确地抓住“啃、笑、挺、值”这些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甘于吃苦、却造福亿万人的伟大的李时珍形象。
过渡:第二件事大家勾画准确,体会也很深刻,第三件事大家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信大家会做得更好。
展示交流:(预设)
生:“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成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从李时珍记录的内容来看,他记得非常详细,不同的草药,形态不同,用法不同,主治也不一样,这都需要费很大精力来仔细记录,对于一个近50岁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生:“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我勾画住一系列动词:端详、扯下一点、嚼
端详是仔细地看;扯下一点说明扯的很少,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可以看出李时珍在尝之前是非常小心的,他不清楚这两种草药的药性,但他知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他明知危险,却依然嚼,可以看出他为科学不惜冒险,这就是一种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生: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山风呼啸,李时珍写本草的环境很恶劣;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通过寺外环境描写,反衬出李时珍不怕吃苦,潜心研究的精神。
生:(小结)通过第三个画面的学习,我们又体会到李时珍严谨、认真、为科学不惜冒险的品质。
总结全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三件事,三件事,作者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严谨认真的可亲可敬的李时珍。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写法,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品质。
检测导结:
根据你的理解来补充句子。
1.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客店,师徒两人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李时珍想 为了能造福万民,住的差一点没关系 。
2.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李时珍想
我还是早些赶路吧!那样就能多寻访一些草药 。
3.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来。
李时珍想 我还是忍耐一下吧!等我修订好《本草纲目》,好好陪陪我的亲人 。
四、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夜宿古寺——行的苦 住的苦
师徒谈苦——吃的苦
记载收获——严谨踏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