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说课稿锦集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小院》是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着见其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小院》这篇散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言词虽无华丽,却朴实感人,通篇善细节描写,辅环境渲染、夹叙来描,叙述简洁,描写得体,自然,使文章处处生色。全文着力塑造的人物是“小大嫂”,本文通过其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一个纯朴、善良、宽容、热情的“小大嫂”形象跃然纸上。如:“下车后,‘我’远远就听到一声声招徕客人的声音,却亮亮的甜甜的,饱含着五台山区那醇厚浓烈的乡土味儿;当“我”抬眼望去,看见她站在人丛边上,冲着游客们招手,却没有一声言语,仅是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靥,这是多么信赖的眼神呀,这是绽自内心的笑靥呀。”这不由使我想起茅盾的一句话;人是最伟大的风景。“小大嫂”的美如银玲般久久回响在读者心中。在小院里洗漱时,“我”又发现自己正在花的“包围”之中,小院处处鲜花摆满,整整齐齐,错落有致,从中折射出“小大嫂”对生活的热爱犹如鲜花充满生机勃勃,读之如沐春风。于是这“小院”、这“小大嫂”、“这小山”便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个“背景”、“一个点缀”、“一个渲染”,让人真正品尝到人间最珍贵的心灵美和人际关系和谐美。文行结尾处,作者情由景生——未曾游山,心儿先自醉。含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再次让“我”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入这幅优美的图画呢?
为此,我确定了《小院》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情景渲染——整体感知——细致品味”。
1.情景渲染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就是说教学要善于引钦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导入对我先进行情景渲染:出示一首古诗《游园不值》并配上古筝《高山流水》。师述:同学们,这古典幽雅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古代,现在就让我们在这悠扬悦耳的古筝中学习一首古诗。之后,通过齐读,、让学生点评其感受。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2.整体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院》是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我通过朗读指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中的人、事、景、物,让其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朗读课文2遍,上课时,再通过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揣摩“这是怎么一个小院”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把它表述出来,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为突然教学难点进一步奠定基础。
3.细致品味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感情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学中细致地分析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通过启发,讨论、引导、朗读、品读、想像、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解决教学难点,又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先问学生“小大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哪里可以看出来?你从“小大嫂”想到什么?最后赏析环境描写时,我提问:“能应用几个词语归纳这里的景色?能引用一些诗句加以品析?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通过问题的讨论,再加上朗读、勾画、圈点,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主旨是一步步深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突然教学难点。
说课稿 篇2总体设想:
我上这课的设想是想通过对中外两篇《最后一课》的比较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并尝试把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给同学自主思维的空间,也给他们实际动手写作的空间。所以我的这课应该重点在探究学习与写作上。是通过课堂上自主的探究与写作训练,让学生把在课文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即使的转化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力。
具体实施:
首先,我平时就要求同学养成自己查资料的好习惯。
所谓自主学习就要求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我针对同学第一学期查资料时不懂分类归纳的情况,本学期要求学生自己对查询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我想这样的能力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也应该能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一课时虽然没有在课堂上检查,可是学生的笔记本都已经完成了。
其次,《最后一课》是篇老课文,知识重点主要在主题把握以及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上。
主题的把握非常容易,不必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与训练上。我选择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学习,是因为这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结合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写人记事文章的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且我想读本的文章大多文学性很强,有的家长反映以前读本似乎没有什么用,其实是大有用途的。我从本学期开学起就要求同学按我的要求每天坚持读读本,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可以写单篇的,也可以和读本上的其他文章或者课文比较起来写,我也坚持收上来批阅,所以学生们对比较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再进行比较阅读式的探究分析也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初一同学刚从小学上来不久,还不是很会写记事写人的`文章,我想借助这两篇文章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初步学习写人记事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
之所以采用当堂口头片段作文的形式,是因为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可以让学生当即看到训练的效果,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在语文学习中是比较难体会到的。最后的作文作业是当堂训练的加强,是努力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成效的训练。
最后,谈一下我给学生记的是加分。
我们学期结束都会给同学们一个总评分数,其中相当的分值是平时成绩。除了规定的练习作业等情况记载以外,我还留了些分值,作为平时同学自主学习的奖励。在查资料、质疑、以及课堂最后的一些拓展训练时给他们加分,以资奖励。这很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应该是同学身上最宝贵的,我们老师也是最应该保护的。
自我评价:
我觉得这堂课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既调动同学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同学的写作能力在课文探究的同时得以提高。基本做到了让同学自主学习并真正有所收获。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小学二年级第16课,课题为《花瓶》,本次说课我将分成四部分来阐述,分别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1、 《花瓶》一课是二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运用对称折剪的方法,设计出一个美观新颖的花瓶。是手工制作安排的第一课,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后一 ……此处隐藏2226个字……p>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qut;青&qut;&qut;冰&qut;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qut;轮&qut;&qut;木&qut;&qut;金&qut;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qut;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qut;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3)&qut;登高而招&qut;&qut;顺风而呼&qut;&qut;假舆马&qut;&qut;假舟揖&qut;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qut;臂非加长&qut;&qut;声非加疾&qut;&qut;非利足&qut;&qut;非能水&qut;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说课稿 篇5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74-77《面积的含义》
2、本课内容是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 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教学环节:
1、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教师把刚才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画在黑板上,出现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②提问:这个正方形有面积吗? ③指名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它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用水彩笔涂上它的面积,然后继续画一个面积比刚才更小的图形。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①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③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⑤举反例。用两根毛线分别围着它们的边围了一圈,然后比一比这两根毛线的长度。学生判断这是比的面积吗?比的是什么?
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比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①分辨面积和周长。用动作表示面积和周长,老师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和什么有关。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来比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④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 比较,对于其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