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课稿《电磁感应》(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电磁感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电磁感应》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究的问题,印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教师板书
教师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所以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叫做法拉第现象。进一步介绍法拉第的事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给学生以教育和激励。
第二阶段: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
(1)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就是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2所示,在接收声波的膜片后面粘贴着一个由细漆包线绕成的线圈,它能随着膜片一起运动。膜片的后面有一个环形的永磁体,并使线圈置于它的磁场中。线圈的两端用导线引出。你能说出它的工作原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2)发电机的原理也是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4、14—45所示,学生看书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4、巩固强化
(1)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法拉第的故事”,使学生加深对感应电流的认识,而且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素质。
(2)找学生对本节知识小结。明确本节课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3)完成本节的练习题(投影显示)
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的记忆,由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电磁感应》 篇2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教材中三个实验
本节难点是: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出电磁感应产生的一般条件。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 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能结合实例对磁通量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此处隐藏10510个字……思想。
科学探究:通过学生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分类,达到能够判断回路中磁通量如何变化和因为什么而变化的目的。
科学态度与责任: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探究,以科学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二)划时代的发现
1.奥斯特:电生磁
(动图展示奥斯特实验)
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它证实电现象与磁现象是有联系的。
电能生磁,根据对称性,为什么不能用磁来生电呢?
法拉第他就坚信磁也能生电。
2.法拉第:磁生电
于是从1822年开始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实验。直到1830年8月他发现给一个线圈通电和断电的瞬间,另一个线圈中出现了电流。
于是,他又设计并动手做了几十个实验,发现了各种深藏不露的各种"磁生电"的现象。从实验现象中领悟到:“磁生电”是在一种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总结起来是这么五类:
①变化的电流
②变化的磁场
③运动的恒定电流
④运动的磁铁
⑤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并且他把这些现象命名为电磁感应。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小结:
法拉第的这一伟大发现完善了电与磁的内在联系,所以便有电磁学这一门学科的诞生。
(三)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那么具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
1、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导体切割磁感线,会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实验验证
(1)ab静止的时候,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
(2)ab沿着磁感线运动的时候,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
(3)仅有ab切割磁感线的时候,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分析:ab切割磁感线时,磁场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有电路abcd的面积。
那么,与磁场相关的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呢
我们学过磁通量的的表达式是φ=BS,闭合电路abcd的面积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穿过电路abcd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那么,感应电流的产生是否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3、实验探究1:
磁铁插入、抽出
实验操作:指针偏转情况
磁铁插入——指针偏转
磁铁静止在线圈中——指针静止
磁铁拔出——指针偏转
或停在线圈中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动作?
如图,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连接到电流表上,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下面几种情况下线圈 B中是否有电流产生。通过动图依次观察实验。
开关和变阻器的状态——指针偏转情况
开关闭合瞬间——指针偏转
开关断开瞬间——指针偏转
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指针静止
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指针偏转
4、归纳总结
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情况下闭合导体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动图展示线圈A中的磁感线条数变化的过程)
磁场强弱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磁感线的条数来观察,观察动图可以看到闭合开关穿过B的磁感线从无到有;滑动滑片,穿过B的磁感线的条数不断的变化;断开开关,穿过B的磁感线从有到无。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式φ=BS,B的面积没有改变,但是磁场感应强度B变化了,所以说穿过线圈 B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线圈B中有感应电流。
5、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及其他事实表明∶
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四)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发电机
1831年圣诞节前夕的一次科学报告会上,向大众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发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开辟了人类社会的电气化时代。
说课稿《电磁感应》 篇10一、教材分析
课本从4个层面介绍了电磁感应——定性了解定磁感应现象、掌握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判定规则和定量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了解电磁感应的两类情况、了解电磁感应规律在自感涡流电磁阻尼电磁驱动中的应用。
教材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的处理,全部是从唯象的角度,而且全部是拿磁通量来说事;但实际上,电磁感应存在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情况,而且谈论磁通量必须有一个回路,可是一根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却没有回路。这种处理,实际上给学生造成了许多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不过,教材利用第五节做了一个补充,那么,一轮复习,笔者认为就应该纠回正常思路,先分两种情况说明,然后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则和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的磁通量表述。
另外,一轮复习,第一讲承担着全章知识内容的引领作用,因此本讲可以将本章所涉及的大部分关键模型拿出来与学生见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自主复习了教材,并自主完成了第一讲资料前后的填空、辨析和例题、练习,对本章、本讲所涉及的内容和题型都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
但是,从练习的完成质量来看,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实质、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的综合应用都存在明显困难,这需要老师引导梳理和透彻理解本讲内容、并分类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思路和技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磁通量及其变化的计算方法,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深刻理解楞次定律并能够熟练、灵活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一起重新整理知识脉络,从而加深对本章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对练习题的归类分析,从而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入学习本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磁通量及其变化;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媒体
PPT多媒体课件,《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资料
六、教学反思
1、本讲第一部分内容——知识串讲部分,结合PPT课件讲快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我的课件未能用成,导致知识串讲部分没有讲完。
2、有教师反映,感生电动势的讲解超纲——高考不考,一轮复习就不应该涉及。
3、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的难点,从后续几讲练习完成情况看,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楞次定律这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