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8-14 06:40:25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在前两课,学生感受了时间存在及流逝,了解了一些时钟发明之前的计时方法。这课也是《我的水钟》这一课的前期准备,旨在激发兴趣,奠定理论基础。

说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定位在滴漏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是学生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即孔的大小(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影响的重要基础。

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经历了两年多科学探究学习的五年级学生,经历过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探究活动。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上册,本套教材涉及有关水的活动多达21个。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认识了溶解、折射等现象,知道了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水对生物的意义等。从探究技能上看,学生已学会了量筒的使用,进行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过多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上课的教案预设是第四次试教后的一份教案。资料中有我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教案预设,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前后两次的预设有着很大的差别。之所以要把两次不同的教案同时放入资料夹中,我的想法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磨课的过程。这两份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此先谢过屠老师、郭秀中老师、王平中老师和周春建老师,谢谢你们在我磨课的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今天上课我采用第四稿的预设。不是说这样的预设有多么的出彩,只不过这样的预设真正地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这节课的预设流程。

本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组织学生说说古人的一些计时方法,一来复习之前所学过的一些内容,二来为本课的学习抛砖引玉。当学生说到用水来计时的时候,我就出示一个古代水钟的图片,让他们通过初步观察,对水钟是如何计时的进行猜测。这时候的猜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我并不把正确的答案公布出来。学生的猜测越多越杂,就说明学生的前概念中对水钟的相关知识是模糊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从而揭示这节课的研究主题“用水测量时间”。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如何从认识水钟类型过渡到滴漏实验。3次试教过程中的过渡都不是很自然。第四稿中的设计我把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教材上是先组织学生认识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然后再进行滴漏实验。今天我将试着先组织学生进行滴漏实验,也就是“测量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测量完组织讨论实验数据:三次测量100毫升水为什么时间不一样?学生会顺其自然地想到误差造成的。那么,如果不考虑实验中的误差,同一个水钟在相同条件下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从而引出泄水型水钟。

之后我将组织学生去比较不同小组间的实验数据,会发现不同的小组测量100毫升水的时间会不一样。然后带着学生们去寻找导致水流速度不一样的原因。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孔的大小”。说到这,我会选择两个孔的大小差不多的小组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不是孔的大小,然后会继续寻找原因。此时的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水位的高低”影响着水流的速度,最多可能会说到“水的多少”。此时,我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教材是安排测量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水流完的时间):从3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得出在孔的大小相同,同样测量流出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水位的高低不一样,从而知道水钟里的水在流出来的时候是“先快后慢”的。然后在指导学生如果给泄水型水钟画上时间刻度线该怎么画,应该是上疏下密。

泄水型水钟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又被抛出新的问题:泄水型水钟由于水流速度不均匀,在制作时难度很大,你有没有办法让水钟里的水均匀的流下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保持水流均匀的方法,从而认识受水型水钟。

到这里,可以说这节课的新授内容已经完成,最后以平时评价中所用的学分卡为奖励,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水钟,以此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成为可能,也为下一课制作水钟积累经验。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地毯下的尘土》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本单元所选的四篇童话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提下,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课程标准里提到“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地毯下的尘土》这篇童话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勤劳能干、诚实善良的童话形象,并且通过童话故事的讲述告诉我们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在学习这篇童话时,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米妮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把它称之为知识目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课堂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把它称之为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故事深意,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二、说教法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浪漫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并不难分析。且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1课时的时间内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学法

学习这篇文章要用朗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并在分析人物形象和口语锻炼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人的美德。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引

1、情景设计

放映《白雪公主》的幻灯片。

相信大家也一定知道它的体裁学生:童话(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放映幻灯片)

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犟龟〉〉等童话作品,并回顾童话的特点。

明确: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幻灯片)

……此处隐藏16990个字……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

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板书:绘壮景)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①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②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板书:写伟人)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②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提示:学生讨论,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未分析的教师课适当补充。

4、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板书:抒豪情)

5、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提示:从上阕的“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借一把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怀古诗词”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采用对比手法,主要有古人与作者的对比;永恒与短暂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等。鉴赏怀古诗词技巧: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最后,披文入情,细致领悟。

(五)、熟读,达到背诵

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江山如画—→公瑾当年—→人生如梦

(总揽全篇)(描绘景色)(追想历史)(抒写情怀)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积累,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苏轼形象。(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