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8-14 06:40:24
【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合集10篇

【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指导,这次习作主要是围绕父母的爱这个主题进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方法,来体现父母的爱,以小见大,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歌曲升华情感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予你生命的人是谁?那

么父母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父母为我们奉献了一切,而他们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这怎能不叫人赞叹呢?下面就让我们在闫维文的一首《母亲》中体会母爱,升华亲情吧!我想每一个做儿女的人,听了这首歌都会有所忆,有所思,有所想,心中都会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

2、习作内容要求

小黑板出示习作内容及要求。指生读

问:怎样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父母的爱呢?(板书:真情实感)

从本组四篇课文提炼写作方法

在我们第六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中,哪几篇写了父爱?哪几篇写了母爱?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样的父爱和母爱?作者是怎样体现父母的爱的?生汇报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描写来写这次习作,老师这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想欣赏吗?生欣赏片段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溢着浓浓的父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严格的要求,是热情的鼓励。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也可以借助机会,与父母说说心里话,还可以给父母提建议。(要求:说父母爱的同学要讲清楚父母对你爱的一件事;说心里话的同学希望你敞开心扉,提建议的同学要把意思表达明白,语句要连贯。)

小组说,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给评价)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同学们把父母对你的爱铭记在心里,并且知恩图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把你们刚才所说得写下来就是一篇篇佳作,写好这次习作不仅激励着你,而且感动他人。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写好?

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很大,老师真为你们感

到高兴,老师没有可送给你们的,就送给你们几句名言警句吧,我们一起读读。课下把作文完成,老师希望你们把这些名言警句恰当地用到你的作文中

最后让我们在崔京浩的一首《父亲》中结束这节课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课时分配:2学时

(二)教材内容

本次授课内容为《技术与设计2》流程与设计模块中的基础内容(即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本节以时间为核心,从时序、环节两方面,通过学生动手并对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引入和揭示流程的概念(流程、时序、环节)、意义以及流程的描述方法——流程图。生活与流程部分表达科学合理的流程,能保证生活用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生活用品的效率的思想;生产与流程部分从工业和农业两个方面表达科学合理的流程、保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思想。以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时序和环节的理解。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序

1、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流程、时序、环节的概念含义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并学会进行简单的生活、生产流程图的阅读和分析绘制。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流程意义及所蕴含的思想放方法,如“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率”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流程的含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并学会阅读和分析绘制简单的流程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通过对典型工作的流程、生产工艺流程和农业产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3、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及课本中的案例流程分析、以及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逐步构建以科学的流程眼光看待生活学习的思维体系。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曹老师上的这一堂课,很有中段课堂的风格和特点,我结合自己的感受,简单地谈谈体会。

1、曹老师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开课之初就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2、本节课上,老师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对于这样的文章我觉得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无论是图片的展示还是配乐的朗读都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3、在课堂上,曹老师让学生通过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一份美妙的生命体。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恰当运用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比如课文中写到:小鹿在溪边散布,他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在品读这些句子时,曹老师将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活动,让学生模拟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在一次次的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这些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值得商榷的地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比较多,让教学的过程有些散碎,可以再精练些,选择一个主问题,再进行拓展。教学的目标还应该更加明确些。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还应该再到位些。这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非常优美。当我第一次看到文本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贴切、恰当的比喻句、拟人句使文章处处充满了感染力。如何组织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好词佳句,让他们也有所同感呢?我认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多次的朗读、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自然而然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也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心中的共鸣,这也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初次看到文本,就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完了之后,让他们说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当然,这仅仅是对课文的一个整体印象,要想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还需要从品词、析句入手,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篇课文 ……此处隐藏10520个字……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的第三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力争上游的品格,来赞美了和白杨树具有同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这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认识祖国的西部,激发学生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豪情。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西部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西部建设者们克服困难扎根西部的奉献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启蒙教育;二是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根据这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三、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边疆建设者们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四、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有关句子,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五、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白杨、戈壁的资料和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六、 教学流程

1、 谈话引入新课

(1)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白杨戈壁和有关新疆的资料。

(2) 谈话引入: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却茁长地生长着许多白杨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对新疆和戈壁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 找出文中描写大戈壁环境恶劣和爸爸谈论白杨树的具体内容,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 研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品质

(1)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戈壁的自然环境状况?(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浑黄一体。)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戈壁的自然环境吗?(恶劣)

(2)在大戈壁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的生长情况怎样呢?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那段话,学生齐读。

(3) 想想爸爸的这几句话概括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板书:枝干挺直;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坚强)

(4) 戈壁滩上为什么需要白杨树?(守护着铁路不被风沙毁坏)假如没有这些白杨树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铁路将会很快就被风沙掩盖)

(5) 这就是白杨树最可贵的品质,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茁壮成长。

(6)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这段话。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戈壁恶劣自然环境的认识,结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后面理解边疆建设者的类似品质做好铺垫。

4、 品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 这篇文章只是写了白杨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还写了其他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 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望着白杨树出神、介绍白杨树时脸色严肃,望着白杨树再次陷入沉思。)

(3) 课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

(4) 你看到了爸爸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教育子女。)

(5) 总结:是的,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为了边疆的建设,献出了自己,也献出了子女,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的无私啊!思考:我们从这些边疆建设者们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

这个环节由树到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边疆建设者们和白杨树一样的品质,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 这篇文章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还是人?(具有白杨树品质的边疆建设者)

(2) 课文直接写人了吗?(没有)那是怎样写人的?(通过写白杨树,从而赞美具有白杨树品质的人)

(3) 总结:课文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6、 课堂练习

(1) 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文中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 练习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精华】小学语文说课稿合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