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即教材第22页至23页内容。
2、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分类和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的内容。
(2) 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
(3) 重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掌握新的内容。
4、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5、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6、 教具,学具
二、 说学情。
在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
三、 说教法。(略)
四、 说学法。(略)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我以“小兔做彩旗”的故事引入。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教学角的分类。
(1) 学生操作,直观感知。
学生通过观察做出来的彩旗,比较后,发现旗子上有不同的角,大小一样。(这样的设计是为学习角的分类铺垫基石)
(2) 让学生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把不同的角展示出来。
(3) 通过观察,找出这些角的特征,结合归纳,给出三类角的命名:锐角,直角,钝角。
(4) 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与这三类角不同的角:平角和周角。
(5) 发散思维:学生找出生活当中的平角和周角。
(6) 引导学生发现这五类角的大小排列顺序和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2、 教学角的画法。
(1) 请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请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画出一个70度的角,怎样画?说出画的方法,不对的地方教师加以纠正。
(3) 教师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4) 小结画角的方法,并演示。
(5) 学生试一试画给出不同方向的射线的角,指名扮演,同桌交换量一量。
(三)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新知识一旦形成,务必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使它进一步形成技能,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深化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设计以下练习:(略)
(四) 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角可以分为哪几类?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呢?
课外延伸:学生收集不同的角,下节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五) 学生互相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互评,自评)
六、 说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是一节课的精髓,能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反映教学思维的过程。
七、 说教学评价。
本课时的教学,我大胆组织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分散难点,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导入新颖,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有序思维,首尾呼应志趣相融,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本节课板书大方,一目了然,各个环节衔接合理。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 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 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是诗歌,语言生动,句 ……此处隐藏9563个字……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合理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初步学会合理安排材料。
据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书信的格式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了解书信体安排材料的技巧,并尝试安排材料。
依据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了解书信体安排材料的技巧,并尝试安排材料。
二、说教法
王崧舟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同时课标指出:阅读、积累、实践、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学本科,我采用以下策略完成教学:
1、扶放结合法。识字教学环节让学生先自读,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如“血”教学,让生先试读,然后给出提示,生理解认读,这样做到学一个就牢固掌握一个。写字指导,在学生观察发现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2、观察比较法。在了解书信格式的时候,让学生先观察发现其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从而加深了解书信格式。
3、实践法。在了解内容安排上,通过对本文内容安排的学习,设计坡度,练习安排材料,然后自己进行简单的材料安排练习。
三、说学法
1、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在读中发现错误,在师生评价中提高,通过“读、记、说、写”等方式识字、写字。
2、对比发现法。在书信格式以及内容安排等方面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其规律。
3、实践练习法。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排列以及自己安排材料,学生在练习中内化语言。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一理念,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收获成功。共设计五大板块: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新课开始,让学生形成新的课程期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尽快进去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朗读、识字、写字目标。
(三)再读课文,认识结构
书信的格式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在此进行强化落实。
(四)研读课文,迁移运用
段的训练是第二学段的训练重点,通过教师指导其了解材料安排的的方法,然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实践、运用。
(五)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通过对联合国秘书长的了解,让学生受到震撼,从而提高其深层阅读的欲望。
五、说板书设计
凸显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板书设计为生字、多音字,主要内容和材料安排的方法。
说课稿 篇7《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我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怦然心动,以情激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
接着,录像停止,我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情动辞发,以读激情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2、4小节的处理上,我将第4小节作为第2小节,官兵们奋不顾身运沙包的一个补充,这是因为,我细细品读了文章,翻阅了大量当年抗洪的资料后,感觉第2小节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还远远不能表现战士们遇到的艰辛与困难,而黄晓文连长的典型事迹正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情感的补充。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所有的积累都被激活,这样就对文本继续进行补充,产生出新的信息,在交流了一些搜集的事例后,原有的认识更加有血有肉,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官兵们运沙包的不易与艰难。这时学生是用自己的创造进一步感动自己。于是,学生在交流中使感动升级,并通过言与声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此时此刻我再让学生观看录像。通过播放解放军抗洪录像,以声和形再现当年气壮山河的长江保卫战。学生亲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甚至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和教育,形象地体验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学生的感情本已在心中激荡,此时情感的闸门一开,感动便倾泻而出。
在教学保护群众一段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再现官兵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的艰难与危险。然后,通过激情引读使感动升华。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
同时第5自然段也是课后要求背诵的一段。课上我便让学生尝试着背诵三个飞向组成的排比句,情动词发,学生很容易便有感情地背诵了出来。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注意了通过体验锻炼学生读的能力、背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并且注意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感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