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印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印度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印度(二)》,下面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说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课,整个第九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同样的国情,人口多,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快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本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印度的气候,进一步分析印度的工农业分布、发展等情况,对学生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着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理念,制定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
2.会分析印度水旱灾害贫发的成因
3.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图和资料,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进一步探讨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展示地图,学生在图中讨论说出农作物的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运用地图,组织学生自学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然后分组讨论探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4.组织学生自学,用实例说明印度高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的辩论,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侧重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此阶段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务缺乏全面性,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们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
以上是本人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大家知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还必须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及学情分析,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采用以下方法:
1.分组讨论、辩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辩论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
2.组织学生自学,适时进行辅导。
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对于教学程序的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三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观看反映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巨大的图片,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印度是如何解决本国的温饱问题的呢?②其工业发展又是如何的呢?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一.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尽量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设计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学生读图自学课文完成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板图,在板图中师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组织学生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展开辩论,探究印度的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通过辩论突破教学难点(相信印度的绿色革命内容学生辩论中也应有所涉及)
第三步。对印度农业与季风气候、地形关系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组织学生看自学课文,教师提问以下两个问题:
①印度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②印度农作物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能收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效果,其中第二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归纳出本组答案,然后师生共同点评,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组织学生自学,看图和阅读课文,完成课本中的第1、2题,其中第三题涉及到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另一教学重点,教师可采用先让学生看图9.31农作物分布图和图9.32矿场资源与工业的分布图,然后组织学生探讨,采用师生互动探讨的办法,由学生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三.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掌握,然后学生举例说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我是这样小结的。
小结:
让学生分组小结,然后每组以书面形式呈现总结内容,与其他小组共享。
印度说课稿2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 ……此处隐藏10068个字……复习法、讲解法等,立足于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巧妙探究情景和方式,通过“图片音乐欣赏”、“我来问,你来答”、“课堂论坛”、“挑战自我”、“知识拾贝”等活动,让学生在“看”“听”“说”“议”“想”“练”中,达到眼动、耳动、口动、情动、脑动、心动。
最后请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这节课,我从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入手。“摇头yes点头no”!(展示课件)学生们会很好奇地问:“哪儿有这样的怪事儿呢?”这种怪事就发生在印度。(展示课件:第三节印度)然后,播放音乐和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印度的初步印象。(展示课件:伴随印度音乐显示一组图片)用奇怪的现象、独特的音乐和典型的图片吸引住学生,对印度形成初步的感知。
进入新课的第一个标题“世界人口大国”。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在学习过《世界的人口和居民》之后,根据材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征对学生来讲并不是难事,学生自己来总结,能锻炼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比老师直接告知结论更好。为了帮助学生对人口特征的分析,我展示出了四幅图(展示课件)①是课本上活动中的图形,②想让学生有个想象的认知,③对原图进行了加工,④是我特意改造的。通过它们(指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印度的人口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小结。(展示课件)印度人口多,居世界第二位,增长速度快。
随后,出示“印度部分资源、产品和人均占有量”表格。处理书本上36页活动4的内容。为使学生对这些数据有更清晰的认识,我特意在表格中又加上了几个数据。(展示课件)设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看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小结:印度一些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对资源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压力。
在大家的印象里,印度是一个比较贫困穷的国家。通过对表格中数字的对比分析,就有学生产生疑问:印度这么多人,它的粮食够不够吃?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印度的粮食不仅够吃,而且还有剩余!甚至还能出口!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此处设下悬念,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为下一个环节“课堂论坛”作了铺垫。
关于印度的自然环境,课本中虽没有列出大标题,但安排有活动。而粮食自给有余和水旱灾害频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如果依照书本上的顺序,按部就班的教学,会显得知识点零碎,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忠告我们:“死气沉沉、漫不经心地讲述教材,必然使孩子们感到沮丧。”而且新课程也要求,教学目标要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所以,搭建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就很有必要。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灾害、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等多个特征,都可以与粮食生产关系建立相关联系,以这个问题为载体,我设计的这个平台就是——“课堂论坛”。(展示课件——问题)
为了使学生具备探究这一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堂论坛”之前我插入了一个小活动——“我来问,你来答”。(展示课件)采用这种形式,是因为:一、这部分内容理解性不是很强,二、学生已经具备了读图、识图能力,三、也能增强师生互动。既能让学生认识印度的基本环境,也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扫清了障碍。
围绕“粮食生产”这个中心,以“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条件”为基本点,我在“课堂论坛”中安排了(展示课件)四个角色——“自然条件考察队员” “种田能手” “农业技术员” “政府官员”,把学生分组并提出活动的要求。然后,各组根据课外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素材,(课件展示出学生讨论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自然条件考察队员”分析认识印度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的影响。“种田能手”分析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以及作物分布与降水的关系。“农业技术员”分析提高粮食生产的办法,也就是“绿色革命”的问题。“政府官员”探讨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压力以及解决办法。可以解决人口政策和水利工程措施。老师对各组予以点拨指导,学生对结论达成共识后,选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呢,一定要对学生陈述的问题和要点加以肯定和说明,根据情况,给与补充强调。尤其是对“影响印度的西南季风”这一难点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特别予以强调、解释分析和概括总结,以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加上设计的问题有可参与性、可探讨性,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也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展示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这一块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展示课件:小结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小结。这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过程,因为,前面学生活动的内容相对独立,但是活动内容又相互影响。教师的小结,能帮助学生理顺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清地理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发展中的工业”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展示课件)结合自学内容,设计第四个活动——挑战自我。(展示课件)把刚才学生自学的问题以智慧小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展示小屋问题)由其自由选择,并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使他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得到满足,也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智慧小屋”学生们了解到:印度的资源丰富,它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原料和燃料产地。我在这里又特意提到,日本的工业因矿产资源贫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让学生对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认识到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教材中的印度与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与印度相关的知识会有一定的距离。为使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设计了第五个活动——“知识拾贝”,让学生谈谈从报纸杂志或其它媒体上了解到的印度。这一环节,使一些学生张扬了个性,展示了才华。让学生们知道生活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并倡导大家要能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实现新课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标。
活动结束后,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显示板书,让学生看到这节课的脉络和主干(展示课件)。认识一个国家,有其最基本的概况,还有其最突出的特征。教材设计的几个国家中,虽没一个国家的特点都有侧重。印度这一部分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口、灾害、工农业发展这几个内容。所以总结和板书突出强调这几个知识点,并简单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用课堂练习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课件)
为使学生具有“他为我用”的思想,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设计了这个课外探究题(展示课件)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从国家地理教学的套路模式中走出来,在多样的探究活动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全方位的“动”起来!眼动、耳动、口动、情动、脑动、心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