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17 19:22:29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

在《钓鱼的启示》一课的教学中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难点突破,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难点,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对这个难点,我先导出问题:是”是什么意思?“非”是什么意思?在这件事中,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关于留下鲈鱼的原因,作者心情的变化这一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小组合作读、体会情感、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自己不够投入,是课堂教学达不到高潮的主要原因。而不够投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对教案熟悉,但不能运用自如。在下次练兵课中,努力达到对教案熟读成诵的地步。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2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到达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情绪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

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

二是主角体验法。

课文对“我”的主角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主角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三是想象体验法。

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样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

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一:钓到大鲈鱼,“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

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样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潜力也得到必须的训练。透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就应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超多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启示”的揭示不够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3

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詹姆斯十一岁时的一次钓鱼经历:在离允许钓鱼还差两个小时的时候,詹姆斯意外地钓到了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父亲要他把鲈鱼放回水里去,他大声抗议。由于父亲态度坚决,他最终虽然不情愿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本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透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终把鱼放回了水里,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会有怎样的后果。詹姆斯的父亲的确是一位遵守规则的好父亲,他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而是毅然决然地命令孩子把鱼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觉遵守规则,而且教子有方。

教学《钓鱼的启示》中,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做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又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类似的问题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此刻怎样评价他们或自己当时的行为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些回答或许并不完全发自内心,有的或许只是随声附和。但是我想,这些问题必须能够引发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类似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或许尚不成熟,或许不能立刻改变其固有的价值观,但他们必须能透过这样的思考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养成在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必定会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开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避讳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反思,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结构鲜明的短文。课文具体叙述了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11岁时的钓鱼经历,刻画了一个严格 ……此处隐藏13243个字……解得都很深刻。

因此我觉得对于一篇较长的文章,在备课时能遵循一些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设计一些牵一而发动全身的问题,课上起来条理清楚,课堂气氛和谐!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3

《钓鱼的启示》这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中得到那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先学习一则故事,再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质疑探究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的思想。

首先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反复读题,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一下问题:和谁钓鱼?钓鱼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期间有些什么矛盾?最后的结果怎样?得到的什么启示?启示是不是从起初的钓鱼得到的?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读中质疑、读中体验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时,我提出一下阅读要求: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课文后在全班收集整理,再用媒体出示一下两个句子: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然后让学生带着疑惑再读课文有关钓鱼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和反复阅读,深入在感悟“我”钓到鱼时的激动和得意,以及他心情的变化。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例子深入理解意义深刻的句子。如: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多给了分数时;买东西多找你钱时;别人不在想用别人的钢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小组做好记录,把每个同学的发言进行整理,由指定的同学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意见全班讨论,这样问题也就解觉了。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在教学时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是实现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前提。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法。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质疑探究学习,课堂成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但是有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开动脑筋,提不出问题,在朗读是读不出感情。这说明他们没有深入地思考,还没有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4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故事没什么困难,但要真正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语感”作为教学重点,把“感悟作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引起感情共鸣”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抓住“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钓到这条鱼容易吗?”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和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抓住关键字词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非常顺利,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也很透彻,读的也比较有感情。可是对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能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发,但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道理。有位同学就直言不讳的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放掉鲈鱼实在可惜,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鲈鱼,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再说了,放回湖里,那条鲈鱼也有可能会死掉,因为它已经受伤了。”尽管我也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了讨论,关于“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感觉还是课前“备学生”不够深入,现在看来其实“钓鱼”、“放鱼”只需读就完全可以理解,“启示”既是难点也是重点,而在我的课堂上时间分配就显得不够合理。

今天看到网上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总结引导出“诱惑”,让学生知道在那个时候“鲈鱼”就是一种诱惑,理解词的意思之后,问学生:“假如父亲没管他,作者受不了诱惑会怎么做?”“这样做之后,他长大在遇到这样的诱惑会怎样?”还引用我们民间的一句话“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来让学生理解。现在更加对自己的课堂感到遗憾,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我在课堂上做的还不够,这一点,在复习的时候还必须补上。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

我之所以选取<>这篇课文,是因为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很契合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导向。虽然这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其中的涵义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是这篇课文所彰显的道德指向,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中不可缺少的,我觉得用这节课来参加赛课是很有意义的。

课前我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既得让学生学得懂,又学得让学生觉得有趣,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读带讲,讲中理解,理解上提升朗读的教学策略。我认为,读是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文本的重要手段。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从分说明了充分的读文对于学习理解文章的重要意义。关校长的屡次指导也让我认识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始终以“以读为主”。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从刚开始的同桌合作读课文,到自主浏览课文,再到默读课文、自由读文,让学生不断的在读中感悟、体验,并找到重点的句子,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力求符合学生的理解来领悟文本特点,这样的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够紧紧地被教材所吸引,自主而饶有兴趣的投入在个个问题与环节之中。再加上小组合作的实施,让学生乐于朗读并乐于学习。学生把自己在朗读中的理解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汇报,使得书中的知识潜移默化的进入孩子的头脑,是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分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着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我从他们的语气语调里也清楚的听到了,他们对于道德抉择的正确选择与思考,这就实现了我对于这节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对于重难点的突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不足,尽管让学生对于父亲的语言有了想象性的创作,但是我发现学生写的句子,词汇量匮乏,缺乏创新性的词语,没有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极少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一小部分学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好的交流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有些浮于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避免学生的以上学习漏洞,更加完善我的语文课堂。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