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马光》教学反思1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探索古代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1、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3、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2《司马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篇文言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从编者意图来看,要引导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经典,发扬国学。
我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梯级诵读助体悟。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范读引领、逐句练读,通过不同形式诵读记忆。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以读促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二、逐层推进破难点。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还是读句和节奏,而我通过范读让同学们画节奏,然后多媒体出示我画好的节奏让同学们对自己画错的地方改过来,对于文中比较长的句子我进行指导,如:“光持石击瓮破之”,最后让同学们跟着画好的节奏试读,让他们读通顺,读流利。
三、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该体现这个语文要素,我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以及自己的讲解,让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四、拓展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学习文言文《孔融让梨》。讲完后,我自己觉得每个环节衔接的不是那么紧凑,还有谈到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时,有些轻描淡写,只说到了司马光机智冷静,勇敢无畏,而没有对他要传递给我们一种怎样的品质没有进行拔高、升华,此时,若能借助问题:同学们喜欢司马光身上哪一点?为什么?还可以设置一些更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别的小朋友是见死不救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听取同事们的宝贵建议,我也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课堂的努力方向,吸取别人的闪光点,相信通过彼此思想的碰撞,我们会携手走得更快更远。
《司马光》教学反思3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文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重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效果还不错。
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哭 喊 跑”展开想象,体会小朋友惊慌害怕的心理。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先让学生找找写司马光的句子,找一找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机智?抓住“没有慌”(没有慌张)明白司马光遇事沉着、勇敢,有救人的好方法。从“举、砸”俩动词明白司马光机智、果断。(“砸”是什么意思?怎样砸:举双手,对准了,要用力。砸: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体撞击。——文中:司马光用大石头撞击水缸。使劲==用力 怎么砸?——使劲,用了全身的力气。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砸破了这口大水缸。你能找出表示时间很短的一个词语吗?—几下子:没用多少次,表示很短的时间。)
《司马光》教学反思4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请几位小朋友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部分小朋友在初读课文时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使得小朋友熟练说出完整的句子。但是我这里犯了一个错误,我提的问题是把两句话合并起来说,这样的问题毫无必要,在师傅那边受教了,以后要注意这一点。第二自然段中,主要强调别的小朋友在遇到危险时着急的动作表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着急的感觉。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对这句话进行表演,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情景,注意“使劲”、“搬起”这几个词语,小朋友们举手非常积极,表演得也很到位。最后总结课文,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我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经过本次师傅们的指点,我学会了很多细节问题的处理,在教学课文前一定要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才能将课文讲通讲好。
《司马光》教学反思5观摩场景再现:教师首先带领幼儿复习律动“司马光砸缸”,接着,教师示范“砸缸救人”游戏的玩法,在幼儿了解了游戏的最简单的玩法之后,如下:教师抛出问题:怎样才能不停地玩游戏? 幼儿接住问题回答:得一直有砸缸的人和司马光。
师:谁是下一个砸缸的人和司马光呢?
师幼商讨之后:被砸到的人到缸里做司马光;缸里的人跑出来,跑得快的做下一个砸缸的人;跑得慢的人和刚才砸缸的人就做碎片,把缸的裂口填起来。
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那缸里的人往哪个方向跑?
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幼儿尝试游戏,这一环节始终是有层次的,从师幼共同游戏到游戏独立游戏,从听教师口令慢节奏地游戏到跟音乐快节奏地游戏,并且游戏的情境不断丰富,增加了被淹的司马光求救动作,趣味性也更浓。
最后是集体舞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探索两两结伴游戏的方法,接着抛出问题“怎样和更多的小朋友玩游戏”,引导幼儿想出转身的方法,但是这只能解决一次交换朋友的问题,当再次游戏时又换回了原先的伙伴,于是教师再次抛出问题“怎样能让我们每次换的朋友 ……此处隐藏6196个字……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和孩子们一起推敲此办法的可行性,有的说,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还有的说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拓展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识。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14《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楚有条理。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单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楚。“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截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明、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用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进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后来发现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非常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秘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单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该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兴趣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兴趣。
第二次在一(2)班试教,我调整了教案,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教完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并做到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增加了听写生词的环节,把较难写的三个生词作为对第一课时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课文的讲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读书的安排,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四、五段,让学生们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学生们很快就把重点段落的背诵任务完成了。课堂进行的比较实效,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
第三次在一(4)班试教,这次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讲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讲解第二段时,让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装满水,孩子掉进去有生命危险。朗读指导时,都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孩子了解到时情况,带着感情去读。整堂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很浓,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别的小朋友”的慌张,以及表现司马光的不慌,举石砸缸的镇定有力。总观整课,比前两次试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时,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办法救人时,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说的办法不合理、不实用,比如去找绳子爬到树上去救人、或者几个人垒起来把他拖出来。孩子们没有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时间非常紧迫,缸里的水会让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学生在想办法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所以想的办法不实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要改教学内容。
第四次上课,在一(1)班上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在第二段的解读中,除了让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进去很危险。而且创设情景让孩子联想,掉进水里面有什么危险,能不能等很很久来救。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想到了,掉进水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水会让人很快就窒息,此时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想办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来,也为后面凸显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确进行了铺垫。在教学第四、第五段时,改变了按照课文顺序先讲别的小朋友,再介绍司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结合起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都时刻注意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朗读课文时,也采用分段读的方式,比如,老师读“别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学生读司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马光。学生们在不断的对比朗读和讲解中,理解了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慌张、哭泣是没有用的,司马光的举石砸缸能让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脱险,这种办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对情况危急的想象介绍,孩子们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现场,就算找来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当他们解决不了难题,特别是遭遇危险时,让他们树立寻求大人帮助的意识也是对的。所以在课堂最后阶段,我也引导孩子,在实在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每一次的讲课,无论是孩子呈现的状态,还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不尽相同的地方。而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得更多,学得更有兴趣,是我们的不懈的追求。
《司马光》教学反思15《司马光》是一篇故事情节感十分强的课文,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复习环节粗知大意、导语设计紧扣情节、说话表演体验角色”三方面入手。整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深刻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
主要优点:
1、在复习中粗知大意。在教学的一开始,我通过复习“司、砸、救”三个字,让学生组词,引出了文章的大意“司马光砸缸救人”。这样学生就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砸缸的动作吗?”(有个学生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可见,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很高,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从中体会司马光的遇事沉着。)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将别的小朋友的表现和司马光的表现放在一起教学,做出鲜明的对比,学生更加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不足之处:
1、读重点段落指导读的不够,导致在表演时一些学生只有热情,缺乏用心体会后的精准到位。
2、写字教学时间仓促,未能完成。同时当孩子情绪高涨的演出后,静心写字也很难。
改进措施:
1、对于重点段落应该认真读,读到成诵的程度后再演,在表演中在再体会。
2、调整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复习生字,理解课文,表演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