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重点是推导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对学生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以及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的几何形体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都是运用“转化”法推导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活动,思考例1,引导学生形成两个方面的体验:一是有些不熟悉、较复杂的图形,可以转化成熟悉的、较简单的图形;二是转化后要便于比较相关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转化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我将例2做了变化,用问题情境形式展示出来,并和例1联系,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进行比较,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要让学生明确“沿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进行小结,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这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设计的思路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操作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解决问题。我认为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
课堂是充满未知的,尽管课前我精心设计了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但课堂上所呈现出的效果,还是与自己的设想大相径庭。
(1)数方格中的得与失。
教材中所设计的数方格的过程是紧跟上图中的花坛来的。把两个花坛按比例缩小后画在了方格纸上,让学生把方格纸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来数。这与学生以前的数法有了细微的差别。再加上平行四边形中有不满1格的情况,怎样才能把面积准确的数出来是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没必要让已经遇到新问题的学生再添上不必要的负担,哪怕是微小的负担。所以,我打乱了图形与花坛原有的联系,没有让学生按课本上的方法去数,而是让学生按照以前的方法,单纯把这两个图形按每个格1平方厘米的方法来数,数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把不满一个格的按半个来数,如果你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更好了。”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向转化的方法靠拢。
学生数好以后,说一说数的结果。再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可惜的是由于紧张,这个环节给漏了。这成为本节课的一大败笔。事后我自己安慰自己:其实,只要数出来了,怎样数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察数据找规律。但客观上讲,这让我失去了一个渗透割补法的机会。在数方格的过程中,聪明的学生肯定能想到把左侧沿着方格线剪开移到另一侧,把所有的方格变完整再去数。这时,我就可以随即告诉学生,这种割下来补到图形另一侧的方法叫割补法。这样教学可以为学生以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2)面积推导中的意外收获。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课前,我并没有对学生抱太大的希望。学生能说出两种方法就很不错了。为此,我还专门准备了一个演示的课件,以备不时之需。但学生的表现出乎了我的预料。
“老师,我是这样拼的。我从平行四边形左上角开始,把多出来的一块向里折,就出现了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剪下来,把它拼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就出现了一个长方形。”王昱璇说。
“老师,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对折,然后沿着折线剪开,也能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熊耀方法很独特。
“我是把平行四形两边都剪下来,然后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付玉提出了自己的做法。
“你觉得合适吗?”我把判断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不行,虽然也能变成长方形,但是,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少了两块。”刘子谦认真分析道。
“我们的目的是把平行四边形变个样,所以不能让它缺损。”我肯定了刘子谦的说法。
“谁能帮忙改一下?”
“只要把剪下来的两小块加上就可以了。”易凡把剩下的两块小心翼翼地加在了一侧,又把它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形。
“我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刘子谦补充说。 他的方法立刻引起了争议。
“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刚才就是沿着对角线剪开的,根本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我又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易凡拿着自己失败的作品站上来说。
“为什么都是沿着对角线剪开的,这两位同学拼得结果却不同呢?”我把两位同学的作品同时放在展台上,让大家观察。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不同。”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能拼成长方形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我继续引导。< ……此处隐藏9996个字……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有助于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但正是这种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得到了体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学整齐划一,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帮助,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时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氛围,这些才是学生需要的帮助。
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这样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到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作好铺垫。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管是操作还是汇报,感觉还不够到位。
感悟
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在案例二中,正是有了自主探索的时空,学生才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多次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当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也许这样,我们的学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的课堂会失去“严谨”和“流畅”,也许预设的任务会难以完全达成,但当我们发现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奋力向前,大声喊出“让我试试”;当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真正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我飞”的美妙滋味时,身为教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一味地信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呢?
我们是农夫,但不是“拔苗助长”的农夫,应是一个懂得怎样真正帮助禾苗成长的“农夫”,是一个让“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间、阳光和雨露,也经历风吹雨打,最终能品尝到“硕果累累”之喜悦的农夫。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4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整个教学过程由复习准备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几个环节组成,在复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以唤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回忆,在通过把一个可拉动长方形铁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新课突出了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初步探究,通过提出一个客观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草地,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吗?小组讨论。用问题激起学生再次探究,可以把要探究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二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通过操作,观察,找出平行四边形与所拼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引导学生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一定要做到一练一小结,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在拓展练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条件,并根据条件正确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效果还不错,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这节课也有几个地方联系不够紧密,新课转折不够严密,练习强化不够具体,操作时间不够充分。
如果今后再上这节课,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要注意语言表达严谨性,还要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如让学生计算一些没有直接告诉底和高或近似平行四边形要求它的面积,让学生去量出需要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在新授时采用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出示一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求其面积,学生很茫然而导致不知其面积,老师就教会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数出面积,紧接再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它们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长、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既而猜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进行验证。
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先出示一已经画过方格的不规则图形,采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其面积,紧接我把这一图形反过来,问:“如果没有这些方格,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略停了一会,其中一生说把凸出的部分剪下来补到凹的地方,这样割补的前后图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同时也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割补”把问题转化的简单一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并且轻松快乐地学着。
第二步:我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告诉长和宽,让学生求面积,学生很快完成,我拉动两角,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兴致很浓地说出它的变化,为什么会变小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今天的内容。
第三步: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让他们测量出需要的数据,求其面积,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脑、手、口,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
第四步:想办法验证自己求的面积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剪、拼,有的学生看书帮忙,有的小组商议,学习气氛热烈,很快验证完毕,并总结出计算公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老师应给学生“做数学”的机会,并提供“做数学”的活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也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再一方面,在这种总结公式类型的课,我们不妨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建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经历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效率也自然高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