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 篇1春节假期,我观看了电视剧《山海情》,这部扶贫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宁夏西固的移民在国家政策号召下、福建对口帮扶下将飞沙走石的荒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一部剧、一群人、一种情,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
这部剧代入感很强,故事情节和场景贴近现实生活,接地气,近人心。所有演员均操着当地方言本色演出,因语言不通,还搞出不少笑话,增添了不少魅力。这部剧很土,却是真实农村场景的再现。涌泉村民家中那用格子布拼成的花门帘、那家家户户的土围墙、那亲切的大喇叭……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受到触动,于细微处震撼人心。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人都是有情感的,谁也不愿意被迫离家,可是由于村子里太穷了,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带着水旺、尕娃、麦苗和水花姐,天不明就从家里逃了出来,最后一个个又被揪了回来。孩子们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辽阔贫瘠的大地上奔跑的镜头,让我感受到那是贫瘠生活中的活力和诗意。当得福批评着把四个弟弟妹妹拉下来,从身上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让水花坐火车离开,让我为之感到,得福爱着水花,他已经尽力了。
为了移民,张树成和马得福挨家挨户,苦口婆心说服动员,移民的好处。终于动员了两批涌泉村的社员移民搬迁到了吊庄村,可是在第二次搬迁半路上遇到了沙尘暴,又返回去了三四户。两次搬迁共59户。村子里尚未通电,达到六十户人家的指标才可以通电。为这事情,得福半夜去给镇站长求情,去县里找领导,均未获得批准。正当得福实一筹莫展时候,李水花用手推车拉着丈夫和女儿,顶着风沙,七天七夜行程400余公里来到了安置点!这一情节令我深受震撼,我突然明白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正是水花的到来,搬迁户从59增加到了60,正好达到了通电的标准。吊庄村通电的事情终于解决了。
剧中,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情”字,在西北农村,黄土高原的这一片土地上,有一群人怀着炽热的心,不放弃求生的欲望,为了一件事情而努力。
得宝不仅是一个仗义、孝顺和能干的人,还是一个特别有商业头脑的人,得宝去新疆做过苦力,又去挖过煤,又成为金滩村第一个种植双孢菇的人,他也是第一位尝到种植甜头的人,但他不止步于此。
福建农科院教授凌一农专家,带着徒弟和双袍菇菌来到村里教村民们种双袍菇,除了传授种菇技术,还要帮着销售,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自己掏腰包垫付农民卖菇的钱。我被凌一农教授身上所流露出的精神感染。
再苦再穷不能没有教育,白崇礼是那个村的小学校老师兼校长,他是最可敬的人!白校长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白校长坚持天天放学后到小明家里给他补课。他不惜搭上自己的前途,卖掉了捐赠的电脑,给孩子们定做了校服,修了操场,……白老师是好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高尚的师德。
随着画面从最初的苍凉贫瘠一直走到最后的苍翠辽阔,从最初的原始落伍走到充满着未来感的勃勃生机,内心又跟着时代奔腾了一次。
这是一部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作品,真实、深情又严肃。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马得福、张树成、陈金山、吴文娟、凌教授、白老师等一群人,为了让移民过上承诺的好日子,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为移民解决困难,不推诿,敢担责的精神,感动着观众。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 篇2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了,的确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意味,后半段剧情推进过快,感觉从得福妻子高青峡上线后,剧情就明显变快了,也有很多观众说这部剧烂尾了。
我个人觉得,《山海情》结局显得乏力,劲头不足是有的,但是说是烂尾也不太客观。
毕竟最后一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每一个主要角色的结局都说得很明白,只是说剧情太快了,我的确是没有看够,后半段剧情又太赶了,说实话,我看到20集的时候,真有种只看到一半剧情的感觉。
而且结局也是和开头遥相呼应了,这部剧的开始就是在涌泉村村头的黄土坡开始,那里有得福得宝兄弟、尕娃、水旺、麦苗几个年轻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他们都从那个贫瘠的土地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最后他们也是回到了涌泉村的旧址,只不过此时的涌泉村再也不是荒凉贫瘠的村子,而是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可以说结局展示了几十年的绿化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曾经几个年轻人极力逃脱的故土,如今已孕育着无限生机,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写照啊,也是这部献礼剧主旋律的一个缩影。
所以说,个人认为,《山海情》烂尾谈不上,但是遗憾的确是有的,还有就是,最后用孩子来引出旧村环境变化是有点生硬,可能是导演要体现两代人的不同吧。
当初那几个年轻人已经长大了,而如今得福他们带着孩子回来,多少有点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的意味,无论是扶贫还是保护环境,我们后人也是在享受着先人打拼下,创造的成果。
话说回来,《山海情》中涌泉村村民整体搬迁的前一天,村里举办了百家宴,其中可以看到,村民对于故土的不舍,但是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而我最想说一下张嘉译扮演的马喊水,可以说剧中马喊水这个角色,不仅自己活得很明白,他让自己儿子也活得很明白。
在马喊水播完涌泉村最后一次广播后,他看着已经收拾好的物品,是有一个由笑到哭的情绪转变的,此刻张嘉译诠释出了马喊水这个人物的心境。
可以说他是最支持自己儿子得福工作的,不过要说对于故土的情节,他也是最不愿意离开村子的,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毕竟照顾得病的妹妹多年,一般人没有那个耐心的。
不过他也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有明确主见的,整体搬迁,这件事对于村民,是利大于弊,所以说个人的情感,他是可以不去考虑的,因此在这件事上,他在大家面前从未流露出过不支持的意思。
只有在这件事大局已定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躲着偷偷哭一会,后续多年后,他会和村子里的人提及这件事吧。
同时他对儿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之前就因为得福说村子里的人是“刁民”,马喊水对得福发生了这辈子最大的火,因为得福越界了,越过了马喊水给儿子制定的行为底线,做人做事,有些原则问题,的确是不能犯的。
得福如此,得宝也是一样的。
百家宴的时候,水旺不是骑着摩托进村了吗?尕娃还说过,你骑个摩托能拉啥?水旺说能拉风。
这像是大有叔儿子的风格,这里不是说他不好啊,从大有叔不用硫磺熏枸杞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淳朴,是个实诚人,不过有时也的确爱出风头,这个没什么奇怪的。
……此处隐藏10663个字……,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该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移民通过艰苦奋斗,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充满希望的“金沙滩”。剧中的真实、真情、真干令人感动,而在脱贫成功的背后,正是因为有跨越山海的闽宁情谊,有俯身一线的扶贫干部,有拼搏奋斗的人民群众,汇聚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东西协作的战略眼光是重要前提。福建对口援助宁夏,并建起合作样板闽宁村,产业帮扶、劳务输出等系列举措,带动着闽宁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日新月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伟大战略决策,是先富帮后富的生动画卷,更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出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而现在,我们构建了更加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就需要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让“山”“海”携手、让“东”西协作,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扎根一线的扶贫干部是关键所在。脱贫带头人马得福,不顾条件艰苦、不顾环境恶劣,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大大小小问题,一心带着百姓们脱贫致富,在他身上,有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于担当,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克难,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向这群扎根一线、冲锋在前的扶贫干部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责任担当牢牢扛在肩上、把人民群众稳稳放在心中,不畏困难、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满当当的幸福感。
拼搏奋斗的人民群众是坚实保障。开荒拓土、新建家园,涌泉村吊庄户们靠着努力和汗水,一步一步地在飞沙走石的土地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中,还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我们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切实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进而转化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 篇14勇做“山海情”式的“土”干部
近日,扶贫剧《山海情》正在热播,剧中的主要演员可以说有些“灰头土脸”,讲的也是“土”味方言,毫无“美颜滤镜”可言。可正是这样的“土气”干部,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带领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下接地气、拥抱土地,勇做身在一线、心系群众的“土”干部。
甘做为民服务的“春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奉献,是党员干部的本色,说到底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吃苦、实干在前,享乐在后。党员干部要甘做为民服务的“春泥土”,时刻牢记为民初心,涵养为民情怀,恪守为民底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为人民奉献。要主动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村情民情,搭准群众的脉搏,俯下身子听民声,“民生”跟着“民声”走。要主动到艰苦复杂的一线去,经受基层锻炼和考验,以苦为荣、苦中作乐,以“实”字为本、“干”字为要,以实干求实绩,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勇做担当实干的“禾下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要有实干的精神,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实做细各项基层工作,兢兢业业,玉汝于成,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奋斗者。要在工作岗位上扑下身子踏实干,甩开膀子大胆干,撸起袖子带头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敢攀高峰的昂扬锐气、敢为天下先的拼搏斗志,在创新创造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必做信念坚定的“爱国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之“根”,扎实的信念之“源”。党员干部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灵魂深处来一次“大拷问”,从思想根子开展一次“大扫除”,坚定爱国情怀,补足理想信念之“钙”。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 篇15近期在热搜频频出现《山海情》,在超高的流量和口碑,还有同事的疯狂“安利”下,我也开始“追剧”。片名中的“山”指的是宁夏,“海”指的是福建。电视剧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从1991年到2016年,历经艰难万险,脱贫致富。25年时间用了23集,短小精干不拖沓,这部扶贫剧用“实力”证明,自己堪当扶贫“爆款”。
搬迁,是为了以后的更好生活。贫困,究竟因何而来?可能是环境局限、历史成因、思想观念……为打破“干沙滩”的僵局,西海固这个出了名的“瘠苦甲天下”的地方,开始了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希望,也正是如此,“干沙滩”逐渐建成“金沙滩”,百姓也过上高品质的农居生活。回到现实中,有很多村庄都有这样的搬迁历史,笔者所在的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赵家台村,因为受地质灾害影响,举村搬迁,新村经过科学规划,通过民宿旅游带动经济增长,留下一段“搬出山上‘世外桃源’,迁入山下‘幸福人间’”的佳话。
教育,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剧里的水花和马得福就是对比,水花聪明漂亮但是身不由己,父亲为了贪图几只羊和鸡就定下了亲事,丈夫残疾,一辈子过得含辛茹苦。而马得福,没有其他出路的他通过读书考大学,最后进了政府单位。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教书先生的无悔付出,如同剧中的白老师,一辈子为了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白老师们的执着坚守,农村教育才有一线希望。如今的教育条件虽然不如以前那般艰苦,崭新的课本、全套的水彩画笔、被电子屏幕代替的“黑板”……可是教育的使命,从未改变。教育,才能让孩子们走出这一方天地,改变这一方天地。
扶贫,光给物资是坚决不行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能够认识到扶贫光给物资是不行的,我们已经学会开始依靠当地环境、优势劣势,实现“因地制宜”,科技扶贫。正是这样,在这漫天黄土的环境下,涌泉村的村民开垦戈壁,种植蘑菇,于是有了蘑菇、有了红酒,当地羊肉走了出去、洋芋也走了出去,成为外地人眼里的香饽饽。可以说,对口帮扶很重要,精准扶贫也很重要。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他们带着技术特长、一身本领投身到农村工作中,有的招商引资、有的销售农产品、有的搞着环境治理……在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让帮扶更加精准,让扶贫出实效,打通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正是《山海情》里每一个具体人物的奋斗,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的扶贫剧,回到现实中来,所有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背后,都蕴藏着种种感动与温情、拼搏与力量,也正是因为每一份不放弃的坚守,共同汇聚成这个时代最响亮的旋律。《山海情》虽然剧终了,但“山”与“海”的这段情,留下我们许多应该思考的地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