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考作文集合8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作文 篇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拨开假象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一、拨云见日,剥茧抽丝
自然奥妙无穷,世事纷繁复杂,人生云诡波谲,答案丰富多彩。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人世间的一切本已幻若走马灯,叫人眼花缭乱,更有那居心叵测之人、奸猾无耻之徒刻意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以图浑水摸鱼偷天换日,倘若我们一味本着善良的愿望偏听偏信,仅仅满足于耳之所闻、目之所视,凡事不愿多质疑反诘,不肯多用心推敲探究,必将丧失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迷惑于表象甚至假象,“深刻”之说自然更无从谈起。要想使自己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我们必须高扬理性之剑拨开假象的迷雾,祭起千里眼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为此,我们就得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写作训练中不断擦亮自己的双眼,磨砺自己的思想,不轻信,不盲从,通过反复的质疑问难、比对辨析、演绎推理逐渐形成自己的经得起逻辑检验的独立见解。
就具体的应试策略来说,无论命题人命制的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我们都可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是什么”的问题直接指向认识对象本身,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而深刻的认知是建构整篇作文思想情感大厦的基石。在这个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拨云见日、剥茧抽丝式等层层深入的思维方法,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动笔破题之后,进入申说、论证、演绎的阶段,我们还要还原自己的拷问过程,再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借助类比、对比等技法,进一步充实、丰富自己的认知,以期最大限度地说服读者(判卷人)。以20xx年高考江苏卷优秀高考作文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考生在“是什么”的问题上是如何拨云见日,剥茧抽丝的。
例文1好奇心(有删节)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怎样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社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地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面对着“好奇心”这样一个话题,聪明的考生没有满足于庸常的认知和解释,而是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探究和追问“好奇心”到底“是什么”,提出了“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和思考”的深刻论断,从而征服了判卷人。
二、顺藤摸瓜,追根溯源
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凑合,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事物和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其中最本质的联系就是因果关系。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揭示的就是这种关系。写作者作为思想者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在于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此,广大考生在深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会“顺藤摸瓜,追根溯源”。
我们在探究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分析一果多因(注意抓内因、抓主要原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互为因果等,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要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直到揭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要多运用因果论证、假设反推等方法,善于运用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反问设问句、顶真逆序句等句式。请看20xx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
例文2民族之魂——汉语
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
我们的文明,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是这样地冲出了宇宙与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所发扬。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因为,汉语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呢!它不仅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母辈、祖辈经历泛黄的历史所赐予我们的,是“母语”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丧失了语言载体的古老文明 ……此处隐藏6266个字……,两寸多厚,上有把手。被絮弹好了,纱线也牵好了,就用砑盘砑擦,使纱线入花。一般是用手握砑盘砑擦,四角、四边也都用手打砑盘。最后是踩砑盘:人立在砑盘上,两手甩动,带动身板、由身子带动腿脚,由小腿带动脚掌左右摆动,砑盘跟着向前移动。经过砑盘压擦,纱线深深地嵌入棉絮内。这样的被絮经久耐用。(我后来发现,外乡佬弹被絮不踩砑盘。他们弹的絮容易脱线。)父亲踩砑盘像扭秧歌,真好玩。
父亲年轻时,还爱好文艺,能拉一手好琴,文辞、赣剧拉得相当有水准。明星亮月的夏夜,父亲常带我去邻村溜达。他饶有兴趣地拿起二胡,边走边拉。柔美的月光流水般洒向大地,此起彼落的蛙声,轻弹低唱的蟋蟀,像是为父亲的琴声伴奏。我在前面走上几步,又回头瞧瞧,父亲一边拉一边晃着脑袋,很是悠闲。瞧这样子,我也傻笑了??????
父亲中年以后就很少弹棉花。一是生产队农事抓得紧,二是外地弹花匠来了不少,再者弹花是气力活,灰尘又重,父亲也就不再弹花了。
中年的父亲,攀罾倒成了他第二职业。
夜幕渐渐拉开。在这暗淡的天底下,有一条被两岸草滩夹挤的小河,从村前绕过。父亲腰挎鱼篓,手攥罾绳立在河边。每隔几分钟,就叉开双脚,身体后倾,双手快速攀拉有十几根小横木的罾绳。网从水底一点点拉起。如果网内水面平静,立即放回水底;有水花,必有鱼,继续拉绳,直到网底悬空,罾篙直立。父亲一手扶罾篙,一手一点一点收网,将网一点一点纳入扶篙手的拇指叉里,最后抓鱼入篓。
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爱端茶杯串门聊天。他是闲不住的人,一有空就想干点什么,因此就攀起罾来了。攀罾很辛苦,这里十几个近湖的村子也只有几个人攀罾,可见其艰难。
罾网是边长一丈四五的正方形。四根罾爪是直径寸余的小山竹,罾爪根部两两交叉夹住罾篙梢的棕把圆头,棕把成了罾爪的轴承,又是挂罾的卡子。网四角有活套,套住四爪。攀罾绳套在罾篙梢上。罾篙是大山竹,一丈好几长。这么大的家伙,有风的天真难摆弄呢!
记得装网时,我说棕把头像猫头。父亲气得又瞪眼睛又哼哼,妈妈连忙叫我别乱说话。父亲从不骂我,更不打我,生气也就那样。原来装网讲究禁忌,我们孩子那懂这些。
父亲对周围河道的深浅、鱼情了如指掌。那时湖里的鱼也特别多,湖汊也不远。父亲天未亮扛罾出去,个把钟头就回家。几斤鱼总是有的,从不落空。回来时,别人也只是刚刚开门担水,我还在梦里呢。有时是傍晚收工后,别人回家,他就攀上几罾,弄上一两碗鱼。这叫忙里偷闲。
冬季是农闲时节,农事不多。这是父亲攀罾的最好时机。此时湖里的水只剩村背后河底部一些水,鱼藏在各个深潭里。
背后湖算是真正的鄱阳湖,空旷无边。夜里,父亲常常一个人在湖里攀罾。阴森森的猫头鹰叫声,还有飘忽不定的鳞火,真的叫人毛骨悚然;冰冷的河水如针芒,每抓一次鱼,就冷得钻心。但是鄱湖人是硬汉,照样乐此不疲。
家里的澡盆、箩都装鱼。奶奶忙着杀鱼、腌鱼、晒鱼,母亲忙着挑鱼去山里边卖。个个都忙活着,最辛苦的还是父亲啊。
鄱湖人家都不缺鱼。不过多数是虾捞、浅网,弄些小鱼小虾。我家的鱼却是又多又大,一年四季常有鱼。我喜欢饭上蒸的干鱼块,有股香味。冬天爱拿干鱼火炉上烤,当零食吃。现在忆起似乎余香犹存嘴边。
父亲勤劳一生,为儿女默默奉献,这是何等的爱。我常常问自己:对儿女你付出多少?
高考作文 篇7屈原
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二、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三、"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落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四、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高考作文 篇8语文的学习,对个人,对国家或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想制造一件瓷器。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分别对应了制瓷的三道工序。正如每道工序都不可或缺,三条途径也缺一不可。
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筑胚,它决定了瓷器的形状,决定了瓷器的用途。是它奠定了这个瓷器的基础,瓷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蜕变,成形,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知识,是最生动,最基本,也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深入我们骨子里的知识。它直接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发展动力,才能真的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制瓷的第二道工序是上色。这一工序看似对瓷器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实,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瓷器的高度与文化价值,是瓷器文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在整个制瓷过程中,这是最能升华瓷器的一道工序。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外大量阅读。读一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也正是在千百次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境界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瓷器上填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而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道道光亮的色彩不断交织,融合,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瓷上。我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此得到了升华。
煅烧是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件未曾煅烧的瓷器,纵使其结构再巧妙,花纹再绚丽,也无法称之为瓷。只因煅烧前它是“散”的,是煅烧让它各部分融合并再次升华。经过煅烧的瓷器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似乎生来就是一体的。这时瓷器才真正成瓷真正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堂有效教学,在课上我们不断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将通俗的知识专业化。这不仅直接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水平,更教会了我们方法,指导我们的方向,指引我们前进。在最后,我们也就真正成器。
如前文所述,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正如三道制瓷工序一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没有优劣,只有不同,只用真正把握全部的三条途径,才能最终成就我们的语文素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