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一 设计理念
1.以多角度,多种形式读文,读中求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记忆,解决基础知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看法和感情。
3.活用资源,紧扣“美”,激发学生想像力。
二 教材分析
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 目标确定
本年段的学生在一、二年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能比较迅速地随文识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判断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为自主阅读欣赏和理解课文提供了保证。通过衡量学情,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随文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播放光盘,观看插图,妙悟“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体会作者的丰富想像,学习边阅读、边想像画面的读书方法。
(4) 要善于观察、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本课重点是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之中精彩的词句,难点是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一个好的教法和学法是相融合的,也是相互推进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像理解”法,“自主合作”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
五 说教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 重组美景图片:激发兴趣,初识美
播放课件,请学生观赏后说说感受,当学生谈到“美”时,顺势而导,这么“美”的荷花,作者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呢?从而,进入新课。这样,以直观的画面美感受、吸引学生,把学生限于生活环境无法亲眼目睹而又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在眼前,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让学习沿“美”的主线展开。
二 整体把握,感知美
新课程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生活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因此,播放范读课件,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像画面,随优美的音乐、画面走入营造的生动情景中,整体把握课文,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 理解课文,感悟美
结合图片,与学生的读思悟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品读欣赏精妙语句,领悟课文的美妙。
预设:学生自读描写荷花的重点段(第二—四段),勾画出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词句,想像画面,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荷花?学生会谈到对荷花的形状、颜色、姿态几个方面,教师对学生所谈到的作个小结。肯定学生的体会,与学生共同讨论他们划出来的词句,体会“挨挨挤挤”在文中的意思及作用,感受“冒”字用得好,从而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播放课件,欣赏荷花的美。想像: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
领悟到荷叶的多,荷花生长的姿态,让学生们带着美的感情美美的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理解作者说:“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活的画”是什么样?当同学们看到、感受到荷花的确很“美”时,顺势而导,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想像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会想些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习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
文章的优美,具体生动的描写手法,与图画的“美”,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统观全文,深化美
以课件中优美的旋律再现课文意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课文诵读一遍,再现荷花的美景,将文字之美和感受之美融为一体,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 拓展与练习,不拘形式,表达美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观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优美的文章、精美的图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提问到:“生活中,你喜欢的花,有多美,说来听听”时。学生们自由地谈开了,受到本课的启发,学生们也能展示美的片段,由学生自由地表达对美的感受。
英国诗人基慈曾感叹:“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语文课堂能帮助学生不断感受语文的美、生活的美,提高语文素养,升华生命价值!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田忌赛马》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田忌取胜的原因。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编排的意图看,作为第五组的首篇课文,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训练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把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3)情感目标: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异 ……此处隐藏10976个字……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凭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文句毗连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情感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修业生举行仿写:《故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训练:《故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1、说教材: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这篇课文是对我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真实记录。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我国登山健儿1960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登顶的时刻。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这里气压变化不稳定,没有植被,空气中氧气含量少。攀登珠峰是一项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需要勇气、毅力和充分的准备。我国登山健儿登顶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不凡的气概。
文章脉络清晰,所述的中国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着实让人感动。但是,那个年代离现代的孩子们太远;孩子们对登山运动也不太熟悉。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缩短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能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
2、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两年多的学习中,在识字,阅读,说话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识字方面,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当堂复习巩固,来学习文章中的生字。
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会了预习课文,复述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字词。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为指导学生根据课文里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文本,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感悟真谛。
三年级的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出中国登山健儿不畏艰险,勇于挑战极限的勇气和毅力,以及队员之间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详见[教学设计及说明]部分。
目标之一在于知识点的落实。本篇课文有十个生字,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讲读课文分散学习。“蹬、斩、骤、噙、钉”这五个生字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而“蹬、骤、噙、堪”这几个字字形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在板书时,指导学生写一写。在理解“骤然,疲惫不堪”词语的意思时,可以结合课后词句活动室中的第一题,让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而“不可逾越、斩钉截铁”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读课文,借助课外资料,查找字典的解释等学生认为合适的方法来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已知,来帮助他们学会还不了解的内容。
目标之二、之三是能力点的落实,让学生在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具有边读课文,边思考的学习好习惯。教师还利用文本资源,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的。
目标之四是情感目标的落实,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中国登山队员勇于挑战极限的勇气和毅力,以及运动员之间的互相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