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链》说课稿

时间:2025-08-15 08:47:26
《爱之链》说课稿

《爱之链》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之链》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之链》说课稿1

课文《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作者字里行间称颂着人间的友爱互助——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周老师的这节课在设计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文短教,围绕爱的链条,探讨主要环节。

首先,“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让学生进入爱的珠链上感人的一幕幕。

接着,带领学生交流文章中的动人画面:

1、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是怎样的?(以读代讲)

2、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此处绝不惜时,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

3、引读6、7自然段,即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打开钱包时的一段对话。(此处不费时,直接点明——不容质疑)

4、学习“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一段时,学生读文后完成填空: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这样设计,精简省时,又能启发学生前后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为理解“爱之链”作了铺垫。

5、引读女店主进房间后对乔依说的话。(能读懂的不作繁琐分析,一读而过)

6、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从内容回到文题,帮助学生体会中心。)

整节课的设计,直奔中心和重点,“省时高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的思考——在挖掘人文内涵的同时,怎样更多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诣统一?

听课时,脑子里零星闪过几处地方的处理,不知可否:

l“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这时让学生叙述乔依修车、妇人帮助店主的情节,可有感情地朗读原文,也可鼓励他们灵活地将自己的语言,加上课文中的词句来表达。)

l——“乔依,你与老妇人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这样做?”

——“乔依,你目前不需要钱?难道这笔钱你不能接受?”

(进行这样的“人物采访”能促使学生前后联系,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个人看法相联系,深入体会乔依的为人。)

l“想象一下,你就是不求回报的乔依,你就是那位受助的老妇人,将要分别,你们会说些什么?

(创编对话,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语言。)

l进一步探究:仅仅由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之间的相互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

(以《因为爱》这首歌为背景音乐,展现同学们常见的,熟识的表现“人间真爱”的一幅幅画面,继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耳闻目睹”。)

小结提升:世上许许多多的“乔依”,串起了爱之链……

l创编关于爱的格言

(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感受创编格言,是真正的“情感内化”。)

我想,我们只要用法得当,在兼顾工具性的时候,不会淡化人文的,融合得好,会让爱更深,让链更长的。

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们的目标是无限的接近完美。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爱之链》说课稿2

今天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爱之链》的第一课时,我改变了平常从理解字词到理清文章脉络的教法,而是直奔课文内容,通过三次深入的解读课文,学生获得了许多真实的体悟。孩子们显得异常的投入和激动,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心与真情。

课一开始,我就将爱大大地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看到这个爱字,你会联想到什么画面、故事或者人物?教室里很多学生跃跃欲试:由这个爱字,我想到了原先学习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我鼓励其将故事简要地讲出来;由这个字,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血奶》,主要讲的是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还没有等到我提示,他已经生动地讲了起来,班上的孩子听得特别认真,眼睛直直地盯着讲演者,似乎都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吸引。紧接着又有几位学生举起手来: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平时为了家不停地忙碌的情景。我想到了全社会为灾区的孩子献爱心的举动。孩子们的发言格外踊跃。紧接着我又将链字板书在黑板上,问道:由这两个字,你又会想到什么?我会想到这条链子是用爱连接起来的。教学就在这样融洽的气氛中开始了。

第一遍读课文,我鼓励孩子们在读通课文的前提下思考:这条爱之链是由哪些人连接起来的?孩子们开始专注地读起来,不时的在书上圈圈画画。读通对于孩子们来说,其实这并非难事,因为课前孩子们都已经进行了适当的预习。然而孩子们却很少会在读书的时候思考一些问题?不大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乔伊、老妇人、女店主。我乘机将这三个人板书在黑板上,并问道:那么又是什么事让这些人联系在了一起呢?你能将这条爱之链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吗?

第二遍读课文开始了,这一遍读课文与第一遍有些不同,教室里没有朗朗的书声,更多的是孩子们的静思默想和圈画批注。等孩子们大多数完了,我鼓励三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并且要向同学们进行解说。(反思)也许是孩子们平时很少有上黑板板书的机会,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我任意请了三名学生上黑板。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几个上黑板的学生还要精雕细刻,他们用一个个箭头表示着传递爱的方向,画了大大的心形表示一份份真情,还有许多简炼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主要事件。在后来交流中,他们的表现赢得了全班阵阵掌声。课文的脉络就这样在读读、画画、说说中,很轻松自然地掌握了。

第三遍读课文,我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黑板上的爱心示意图,用自己的话来简要复述这篇课文。先是同桌两人互相交流,后来是全班交流,因为第一遍、第二遍孩子们与课文亲密的接触,孩子们不仅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早已了然于胸,而且对其所要表达式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深刻的感悟,所以在此时的交流中,更多的同学用的是自己的直白的语言,真切的情感投入将复述环节的教学推向了本课的高潮。这时,为了渲染气氛,我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曲《爱的奉献》,孩子们说着,听着,想像着,思考着,他们俨然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成为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抑或来到了某一灾区的摹捐现场,正向灾区的人民奉献着自己爱心。爱的潮水在课堂上轻轻的流淌,从课本上,流到了孩子的眼睛中,流进了孩子的心田里。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爱之链》说课稿之一,爱之链,希望对你有帮助!

《爱之链》说课稿3

一、教材简析:

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 ……此处隐藏14587个字……兴趣的地方圈圈点点画画,这是读书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的好方法。

本文中乔依也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之手是天经地义的,也印证了“爱之链”的主题。此时我以借助鼓励性的语言过渡到“边画边读”的教学环节中,如:短短的时间,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真是好样的。通过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热情地讨论,我们知道真情互助的美好,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被人帮助。这篇课文感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学生潜心地默读课文,画出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并在旁边把你的感受写出了来

这环节,我引导学生仔细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也可动笔写写批注。生自读时,教师行间巡视,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学困生,相机点拨和指导,便于下面的交流有的放矢。待学生认真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加入交流环节,与学生共同总结交流阅读的感受。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说说对文中表达的爱所产生的共鸣。交流后,我作这样的小结: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地浸染于语境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刚才同学们的潜心会文,不仅有了真知灼见,而且收获了阅读的快乐。

这一环节,虽然课堂上会“一时寂静”,但却由此激活了思维、抒发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四 升华主题,调动情感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多种形式的练读、音乐渲染等手段,将“爱之链”所蕴含的人间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所以,在最后,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音乐《爱的奉献》,组织学生配乐朗读全文,让优美的音乐激扬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读出人物高尚品质,读出内心的感动。通过感情朗读,体验人物对话,让学生的心灵随着故事的发展起伏跌荡,在情感的体验中感受文本的价值观,真情在课堂中达到高潮。最后,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好的40分钟,我们一起走进了《爱之链》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每人都体会到爱的真谛。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自己长大了,变得会为被人着想,会爱护他人了!

在这一环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是一切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文本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也要靠读,培养语感更靠读,情感熏陶要读,积累语言更加要读。】

通过以上四个板块,我想还是能够基本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最后,我说说“作业设计”。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另外,我还想课后布置学生搜集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资料,在班上开展一次“人间真情”为主题的中队活动。

总之,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始终明确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这个理念,本着“倡简、务实、求实、有度”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争带给学生一个美丽的课堂,一次有效的学习。

《爱之链》说课稿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课课文《爱之链 》是一首爱的赞歌。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乔依这两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乔依这两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本课欧化句式较多,并不好读,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往往不敢放手,生怕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如何做到这些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意文兼得,以情育人。

教学伊始, 我设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利用煽情的导语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引领他们阅读。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这个环节的设计能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互动互学,教师既能随时了解学习的动态,也能及时调整他们学习的方向,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自己学习课文后通过交流;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得到快乐,把学生真正当做课堂上的主人。最后环节我还安排了小练笔, 以“乔依醒来……”

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情”字上做文章,力求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能探讨出一些问题,但也有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在关键处一点,带他们探究,这样课堂就不流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字、词、句、段的学习也落到了实处。如在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时,学生刚开始也认为有了老妇人的钱,乔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摆脱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我进行了适时地引导,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还是……

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通过再次地用心体会,有的学生就悟出了这些钱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也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关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个引导点拨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利用资源,拓宽教材。

母语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课堂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本不再是学生惟一的语文学习资源,只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以拿来供学生学习,《爱之链》与《一件运动衫》堪称姊妹篇,其共同主题是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奉献爱心终获得爱心回报,而故事结局的出人意料,可谓异曲同工。我选择《一件运动衫》作为补充读物,不仅扩大了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拓宽了教材的宽度,而且让学生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我认为是一种合乎新课程理念的尝试。

《《爱之链》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