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十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给长辈写信》的第二课时:指导学生评改习作。
众所周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中可以看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习评改作文。
上这种自改互评的作文讲评课,教师先看学生的稿子,而不做任何批改。在作文评改课中大力表扬习作中的优点,引导学生根据评改标准先自改习作,再交换修改。学生自改作文是完善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互改作文又是相互学习别人长处,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因此,利用评改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相修改,能培养孩子们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基于以上认识,我结合五年级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引导学生认识习作的不足,进而指导学生写信内容充实,说话要得体,懂得表达真情实感。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叙述有条理,说话要得体。教学难点是在评价习作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掌握评改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与采纳他人建议的习惯。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习作评改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评改热情,圆满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会采取这几种教学方法:
1、谈话法。2、巡视指导点拨法。3、当堂评定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次评改任务,我将注意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讨论法。2、学生修改法。3、集体评改法。
我将通过下面几个步骤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一、师生合作,共同回顾习作要求,明确评改标准。
1、同学们,写完这篇习作后,我们该做什么呢?(修改习作)
2、举例简单说明修改文章的意义。
(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
3、组织学生共同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老师相机提出评改习作的重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事情,在记叙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话要得体。
4、出示并学习星级评改标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评改标准的?
习作等级评改标准
☆☆☆☆☆格式正确;用语得体;内容充实,善于表达真情实感。
☆☆☆☆写信格式正确;用语较得体;内容较充实,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写信格式欠规范;用语欠得体;内容欠充实,需进一步表达真情实感。
5、对照标准,自改习作,划出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6、指名交流时,指导学生自评“这次习作,我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引导其他学生根据评改标准赏析文段,评定星级,复习写信的格式。
(个人自改后,再互相修改,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赏析习作的能力。)
二、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评改。
1、“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像雕琢过的美玉令人眼前一亮,我们一起来合作评改习作吧。
2、提出合作评改的要求:每人根据标准评改自己和一个同学的习作,互相评改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评改意见,谈谈各人的想法。
(在理解评改重点与标准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评改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引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3、交流后,各人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在班级内汇报、交流、展示习作。
老师从中找出经过评改的“问题习作”和几篇不同类型的习作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星级评改标准自改、互改习作后,师生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习作集体点评,对他们的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见教案)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
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生自由读,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从字音、节奏、语气方面做示范。生齐读。
4、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
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中心的?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开篇一、二两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文章题目 ……此处隐藏1598个字……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本课欧化句式较多,并不好读,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往往不敢放手,生怕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如何做到这些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意文兼得,以情育人。
教学伊始, 我设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利用煽情的导语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引领他们阅读。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这个环节的设计能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互动互学,教师既能随时了解学习的动态,也能及时调整他们学习的方向,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自己学习课文后通过交流;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得到快乐,把学生真正当做课堂上的主人。最后环节我还安排了小练笔, 以“乔依醒来……”
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情”字上做文章,力求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能探讨出一些问题,但也有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在关键处一点,带他们探究,这样课堂就不流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字、词、句、段的学习也落到了实处。如在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时,学生刚开始也认为有了老妇人的钱,乔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摆脱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我进行了适时地引导,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还是……
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通过再次地用心体会,有的学生就悟出了这些钱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也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关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个引导点拨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利用资源,拓宽教材。
母语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课堂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本不再是学生惟一的语文学习资源,只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以拿来供学生学习,《爱之链》与《一件运动衫》堪称姊妹篇,其共同主题是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奉献爱心终获得爱心回报,而故事结局的出人意料,可谓异曲同工。我选择《一件运动衫》作为补充读物,不仅扩大了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拓宽了教材的宽度,而且让学生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我认为是一种合乎新课程理念的尝试。
说课稿 篇5《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生字.
(三).朗读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的行踪,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儿童多的句子.
(四).给课文分段,试着写段意。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细读感悟.讨论交流(四)达标检测(五)布置预习
(一)激趣导入:由导入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诗冰心奶奶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篇与儿童.春天有关,激发他们的对的兴趣。
(二)预习检测
在检测时,我发现有的个别学生竟然把一句话读漏掉了几个字,我想,也可能是没有认真预习,也可能是紧张,但总的情况还可以。
(三)自学课文,完成目标1.2的任务
因为在检测预习情况时,发现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不错,所以在完成目标1.2的时候,我就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在这个时候,我本来是安排范读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可因为我把时间看错了,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就省略了这个环节,
(四)讨论交流,完成目标3.4的任务
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找出作者的行踪路线,目的是为课文分段服务的。2是画出儿童多的句子,目的是下节课服务的,因为文中有句古诗: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所以必须把儿童多的句子找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五:达标检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