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时间:2025-08-22 15:08:2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出自我国著名作家周树人先生笔下。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童年的趣事,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朴素的百草园内,与作者一起“折腊梅”,“捕鸟”……紧跟着作者的脚步,小心翼翼地溜进三味书屋。一进书屋,我仿佛听见了书屋中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不时还传出教书先生讲课的声音,这正是鲁迅先生的先生。这位先生严厉中带着随和,鲁迅先生十分尊重先生。严厉的先生和认真读书的学生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景象。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中,处处洋溢着书声与嬉笑声。

百草园,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一个枯燥无趣的私塾。这两个截然不同地方,却紧密相邻,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并为鲁迅先生成为未来的大文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鲁迅先生所流露出的怀念、依恋的真挚情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把三味书屋里的一草一木,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一般。他把我们带回到了他的童年,循着他的脚步慢慢再走了一遍。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描写三味书屋的片段,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校园。早上的校园,到处充满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以及老师们的耐心讲解声。瞧!我们四班的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我们的老师讲课呢。

“捕鸟”、“斗蛐蛐”……这些都是鲁迅童年的趣事。少年鲁迅虽然享受了快乐的童年,但他在学习上也一点不马虎,相反还特别努力。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几乎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就有一次,他父亲病重,鲁迅被叫去药店买药,等买药回家再赶去三味书屋时,先生已经开始讲课。那一次先生责备了鲁迅,并告诉他要做一个守时的人。自那一次之后,鲁迅就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勉励自己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我想我们也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遵守纪律,刻苦学习的学生。

鲁迅先生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我不禁再次拿起鲁迅的名篇赏析,打开书,走进鲁迅先生,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

细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三味书屋,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地方,跟百草园来相比较,三味书屋真是个烂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认为还是不错的,因为还是实事求是,并没有什么不懂装懂。三味书屋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好的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知识,不好的事把我们“捆绑”了起来。 实际上两个地方是通过明显的比较,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写出了小孩子们对于三味书屋的厌恶。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认为,可是我也认为有另外一种想法,就是写和统一的方式。写出了在欢乐的百草园生活中也同样对于读书的追求。但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

虽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虽然只有一些野草,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却充满生机活力,妙趣横生;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都是那么新奇、搞笑。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我们总能发现完美的事物。

在一阵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后,一棵树被劈倒在地,小竹林里,竹子东倒西歪。这时,一阵嬉笑声传来,我和小伙伴们闯进竹林:那段横木心早已被虫蛀空,柔弱的枝干仿佛诉说着“伤痛”的折磨;竹林狼狈不堪,埋怨着那场风雨的蹂躏,我为这弱小的生命感到惋惜。但更多的心思早已放在横木上,拿一根木棒作平衡木,从头到尾,从尾到头走几遍,惊险刺激却又乐趣无穷。在那里,虽没有皂荚树,何首乌……但竹笋冒尖,蟋蟀歌唱也常使我沉浸其中,这儿成了我的乐园。

走过一道石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一块扁,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便是三味书屋。

那里有严厉的先生和教规,还有好奇的我。

上课时: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最后到七言的学识提升;小园里: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的搞笑;读书时: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人声鼎沸。古人云:苦尽甘来。我们又何偿不是?

此刻,有和蔼的老师,友好的同学,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习成绩也应更好。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一年里,我们就应勤奋刻苦,全力以赴。在作业上,在考试中,我从不放下,也许考试意味着学习成果的好与差,但作业更意味着学习态度的好与坏。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又何来好的学习成绩,所以我把作业当成每一次考试那样认真、专心。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乱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啊,院子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让我们学那灯泡的胆大心细,学那溪流的矢志不渝,学那海燕的顽强拼搏。

搞笑,神秘,严厉……交织在一齐,另人回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

妈妈为我买了一本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拿到这本书,我就翻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此处隐藏6229个字……是自己一个人,也并不会觉得寂寞。因为百草园的乐子能找出许多呢!像何首乌、覆盆子,都能带给“我”无限乐趣,就连冬天都有游戏:捕鸟儿在竹筛将鸟儿罩住后的那份喜悦,想必是令作者着迷的。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这句话写出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惋惜之情。

虽说这学堂很严厉,但先生还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惩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我们上午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并非如此。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作者把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的图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童年的向往。

这篇文章的文笔十分优美,描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给人以亲切感。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见了我的影子。尤其是百草园,我的总体印象就是一个“乐”字:动物、植物、泥墙根、捕鸟儿、描绣像,无数没有“乐”字。

这可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3

今日的我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跟随着鲁迅先生的脚步,走进了世界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世界里,去领悟世界文豪的思想精髓。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鲁迅先生那优美的文章自眼前缓缓流过,将我们带入了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里。我们仿佛也随他一起,拔何首乌藤,听长妈妈讲故事,在雪地里捕鸟……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富有乐趣。光是看那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就可见一斑。折梅花,找蝉蜕,捉只苍蝇喂蚂蚁,这样的童年生活,谁不羡慕?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谁不向往?

请试想一下吧,童年的快乐时光,是不是造就了鲁迅的一生呢?请试想一下吧,鲁迅是不是因此而怀念童年时光呢?请试想一下吧,如果没有这样的童年,我们还能读到这样的文章,还能遇见这样的鲁迅吗?

现如今,却难见一片如百草园一样的“乐园”。大街上只能看见一个个背着书包的身影,却听不见一声声欢歌笑语。补习班和兴趣班遍地开花,却找不出一张自然的笑脸。甚至有时,五谷不分都成常态。

为何不去接近大自然呢?大自然里,有多少青山绿水,有多少桃红柳绿,而且那山山水水中,也蕴含着多少知识,多少道理呀!

小时候的我在外婆家,时不时与外婆一起去田野。遇到不认识的蔬菜,我总要问外婆:“这是什么?”外婆会耐心地解答;遇到不认识的昆虫,亦是如此。“生活处处皆学问。”我在大自然中,也学会了许多知识,为何一定要坐在书桌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你看,那河畔的金柳,不像那正在梳发的姑娘吗?那枝头的小鸟,不像那正在欢歌的歌唱家吗?那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不都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给人以发自内心的乐趣吗?

“救救孩子……”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如此写道。是呀,让孩子们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吧!让孩子们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还孩子们童年的一片蓝天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4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得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远。”这些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还有那繁杂的捕鸟过程和那曲折紧张的美女蛇故事,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童年生活。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向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

时不时拔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的炫耀。这里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那怪鲁迅喜欢这儿了。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家的书房。

在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曾经请教过老先生关于“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绝了,并要求鲁迅再也不能对他提这些“无关要紧”的事情,只是让他一味的学习。这样让很苦恼,于是他便只好在课堂上画画,时不时的叫上小伙伴们一起溜出去,去玩耍。由此可见三味书屋的教育根本就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

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那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的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真实而生动的再想了清末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5

在寒假中,我读了:《朝花夕拾》、《柳林风声水孩子》、《边城雪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朱自清的散文》几本书。

其中《朝花夕拾》是我最喜欢的书,因为这本书收录的文章,全是鲁迅写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事,充满了童趣,和我有共同的“语言”。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百草园一直是小鲁迅的乐园,里面有菜畦、皂角树、桑椹,还有乌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等。那里就是小小鲁迅的整个世界,即便百草园已经荒废了,但是在小鲁迅的眼中依然充满了生机、神秘和无穷的乐趣。

百草园再有趣,小鲁迅还是要告别他的乐园。因为他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小鲁迅猜想着:是不是自己犯了什么错,大家才会把他送到学堂里读书?这种想法只有小孩子才会有,十分有趣。

在三味书屋里,小鲁迅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这里有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有淘气、有趣的同学;有上课挨板子的担心;也有趁着老师分心,偷偷用“荆川纸”蒙着画画的乐趣。

百草园、三味书屋是童年鲁迅的两个重要世界。百草园是自由、充满乐趣的“天堂”。那里有有趣的植物、千奇百怪的昆虫。读了后,我自己觉得,自己都可以在那里一直玩下去,而不会生厌。在百草园里,充满了童年快乐的氛围。我非常羡慕小鲁迅有这样一块自由自在的乐土。对于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我们而言,百草园里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日子,真让人向往啊!

去三味书屋上学了,意味着无忧无虑日子的结束。虽然如此,看到这里,我还是很开心。因为看到小鲁迅的同学,就像看到我的同学一样。我们也会此起彼伏的大声朗读课文;互相淘气,在老师眼皮下悄悄做自己认为有趣的事。看来古往今来的同学都差不多啊!

整个文章读完,我简直不敢相信,严肃的鲁迅先生会写出如此有趣的地方、如此好玩的事。那肯定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充满童趣、童心的美好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